“有些道路因条件有限,只能在施工时间安排和辅助手段方面想办法了。”徐长洲说,在中山路到太平北路段施工时,采取了分段施工的方式。开挖路段的施工放在晚间10点到次日早上6点间进行。为防止沟槽中的灰土造成晴天扬尘、雨天淋漓,施工人员在早上6点前,用钢板覆盖路面,方便市民白天出行。如此一周后,路面完全恢复,再进行下一段开挖。
对此,市长季建业曾打了个形象的比方:“雨污分流工程越来越像外科大夫的微创技术,能不开挖的地方,尽量不搞大开挖。”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人员边埋设新管道,边对现存的排水管道进行排查。一旦发现管道破损、堵塞或没有埋设管道,利用施工机会逐一更换。
如何发现管道内的破损或者堵塞?人工无法做到,而是利用上了先进的“检查机器人”。这个设备可以在管道内自动爬行,对管道内的锈层、结垢、腐蚀、穿孔、裂纹等状况进行探测和摄像,施工人员及时依据检测技术规程进行再评估,为制定修复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遇到管道堵塞,会再用高压水枪和绞拉技术进行疏通,“这是近年来对管道进行的最彻底的一次‘体检’。”市住建委主任助理何金雪透露,往年积淹水严重片区,只要做了雨污分流,今年两场大暴雨后都没有再现淹积。除了锁金村地区,年年淹积的秦淮区双桥村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雨污分流工程共敷设114公里主干管、街巷污水干管103公里,完成了350个片区的雨污分流。
施工千难万难,和老百姓的沟通不能少
尽管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但大范围施工难免遇到扰民问题。千难万难,和老百姓的沟通不能少。
杨卫泽视察城建重点项目时强调,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要始终坚持惠民生,促和谐。“每一项城市建设和管理,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只要我们真心为民,再大再难的事都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拥护。”
每项工程开工前,先坐下来与市民面对面交流——这是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对施工单位的第一要求。
“雨污分流工程进入一个小区,如同一户人家经历一次装修,这个过程中,噪音、尘土飞扬等影响无法避免。”何金雪认为,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施工现场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还要尽可能沟通,广泛听取民意。
后宰门片区施工过程中,记者在北安门社区内旁听了一场这样的座谈会。
来自维景大酒店、后宰门派出所,及北安门社区的9名居民代表,与雨污分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坐到了一起,就清溪路至后宰门街雨污分流施工展开交流。该路段管线铺设的位置,恰巧就在由东向西方向的快车道上。管理部门经过与交管部门的多轮讨论,决定对该道路暂时实行单向行驶。
得知家门前的道路要开挖,道路还需单向行驶,有居民代表当场就提出质疑——
“小区门前的道路开挖,我们白天的出行怎么办?”
“门口的路变成单行道,我们单位的车辆进出很不方便。”
面对质疑,施工单位负责人拿出施工图纸一一解释:“我们将在每天出行早高峰前,用盖板将开挖路面临时覆盖,尽量方便你们出行。针对车辆出行不便的问题,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改进工艺,缩小围挡范围,想办法多留出车道。”
听到如此周详的方案,一位居民代表当场表示:“这样的工程,我们支持。”
“通过交流,一方面将工程的必要性和相关信息告知百姓,获得理解,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让规划设计得到完善。”锁金村片区施工单位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片区实施雨污分流过程中,居民交流会开了不下5次,居民们提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位负责人事后感慨:对于小区内的管网布置,没有人比小区内的居民更熟悉。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样听取市民意见、接受市民监督的“面对面交流”还“提档升级”,鼓楼区实施雨污分流时,每个片区都征集市民督察员,让他们全程跟踪监督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接下来,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还将成立市民监督委员会,力求让每一个雨污分流工地都全程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