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7日,北京国贸地区高楼纷纷被大雾笼罩。
去年11月以来,浓雾连袭北京,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引起各方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对空气中粗细颗粒物的监测上。其中,我国现行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10微米直径以下的颗粒物)被质疑为标准过低;而PM2.5(即细粒子,粒径小于2.5微米)则尚未纳入监测范畴。PM2.5这个原来只有一小部分专业人员明白的概念,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空气污染的重视前所未有。
其实,如今空气质量较好的一些欧美城市,也曾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时期,其治理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政府官员和专家称,“云开雾散”需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政府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PM2.5引发强烈关注
虽然PM2.5对大多数人来说听起来是个新概念,但其所代表的内容并不新颖。PM就是英文里的particulate matter,即颗粒物,2.5则是指颗粒物的粒径小于2.5微米。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从这个标准提出至今,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
“对于北京而言,PM2.5是近日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子。”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部主任严刚说。另一位大气专家指出,中国城市PM2.5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PM2.5浓度高达0.08-0.10毫克/立方米,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PM2.5浓度超过美国标准2-4倍。该专家称,近年来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而是不断增加人为排放的大气溶胶,因此呈现出灰蒙蒙的浑浊现象。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看来,较多的PM2.5、较差的空气扩散环境以及一定量的水蒸气,造就了我们常见的灰霾天气。而这种灰蒙蒙的浑浊现象是居住在深圳等城市里的人再熟悉不过的景观的。不是经常能听到人们感叹,过去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已经是难得一见了。
PM2.5的问题在北京爆发,在中国各大城市引起共鸣从而把如何治理PM2.5这一课题摆在了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