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您展望一下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李佐军:我的总体判断是,中期来看,未来5年左右,甚至到2020年这段时间,我们的环境保护压力非常大,甚至有些方面压力还将持续加大。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未来的环保总体是乐观的。
有利于我国未来环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由过去持续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入到2015年-2020年间的7%-8%左右的中速增长,到2020年以后将进一步下降到5%-6%左右的中低速增长。增长速度的逐步下滑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这给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原来我国主要追求粗放发展,现在和今后将更加强调科学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可能在“十二五”以后持续下去。只要我们将工作重心转到转方式、调结构上,就非常有利于保护环境。
第三,国际压力也会促进我国的环保工作。压力可以变为动力。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全球都在强调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2020年以后我国很可能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上有所作为。因此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也为我国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外部动力。
第四,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现在的消费者,买任何一种商品都开始问这个产品节能不节能、绿色不绿色、环保不环保。因此,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已是成为环保的一个强大动力。
当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造成我国中期环保压力较大:
第一,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利于环保。未来十年、二十年,仍然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发展很多工业,其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还有很大市场需求。城镇化还在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继续进行。这个阶段不可能逾越,因此必须承受其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粗放发展模式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尽管我们现在开始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模式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在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之前,我们还要继续承担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三,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有关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尚处在试点实验阶段,真正建立起来可能需要五年、八年甚至十年以上。在市场化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必须主要靠行政手段、法规、标准来加强环保,但行政手段的副作用越来越大,“后遗症”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用那么多行政手段了。市场化手段还没真正建立起来,行政手段的效用将逐步减少,这就存在一个空档期,会影响下一步的环保。
记者:下一步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李佐军:我想,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意识引导行动。不仅是环保部门,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强化环境保护的职责和意识。个人和企业也要强化环保意识。因为只有提高了环保意识,环境保护行动才容易到位。否则思想意识不到位,环保行动就难以自觉形成。
第二,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战略规划。我们已经制定了很多很好的战略规划,启动了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对已制定的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并配套制定新的规划,同时加快总结两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其他文明建设同等的高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第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到实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要使这些法律法规真正起到引导和规范环境保护的作用。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理顺各有关环境保护部门的责权利关系,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减少扯皮,形成合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畅通的管理机制,把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下去。环境保护行政机制有的要适时取消,有的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在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建设上要加快步伐,尽快使污染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机制发挥作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等。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引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使每一个环境保护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感觉到加强环境保护则可以得大于失,忽视环境保护则将失大于得。由此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第六,增加环境保护的要素投入。各级政府都应在财政预算方面抽出一定比例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包括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能力建设等,都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当然,不能光指望财政的投入,还要通过其他各种融资渠道,尤其是市场化融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也很关键,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七,优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由于环境问题和空间布局密切相关,因此应高度重视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的优化。应充分利用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我国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国土整治。
第八,加强国内外环境保护合作。环境保护合作包括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因为环境问题具有外部性,因此不同省或市之间、不同县或乡镇之间,一定要加强联防联控。污染物是可以流动的,地下水是可以相互渗透的,一定要搞好协调和统筹,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尤其是流域,涉及到上游和下游,要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在对外合作上,重点要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沙治沙、防治海洋污染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