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取得新进展,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的目标,尚需付出极大努力。
记者:“十六大”以来的近十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回顾这十年,我国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佐军:我认为,这十年来,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或者标志性事件需要强调:
第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在“五个统筹”中,其中有一个统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实际上就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200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于2006年3月1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获表决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最大的亮点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成为预期性指标,人口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中的8项指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这是我国第一次把环境保护的有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五年规划中。
与此同时,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的关系,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第三,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第四,2008年3.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原环保总局升级为“环境保护部”,成为正部级单位。把环境保护的机构设置提到新的高度,表明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环境保护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有利于更多地参与国家有关重大决策。
记者:近十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佐军:经过近十年的长期努力,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长的态势得到基本遏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些约束性指标,有的在2008年、2009年就提前完成,有的在2010年基本完成。如化学需氧量排放的总量得到遏制,2001年—2010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态势,从2001年的1404.8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1238.1万吨,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了12.5%,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氨氮的排放总量也得到基本遏制,2001年—2010年,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呈先升后降态势,从2001年的125.2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149.8万吨,随后降低到2010年的120.3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趋缓,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了14.3%,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粉尘和烟尘的排放量也得到一定控制,烟尘排放量从2006年的1088.8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829.1万吨;大江大河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一些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提高,达标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酸雨的发生频率有所降低。总之,主要污染物排放在近十年有所遏制。
第二,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200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实际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在2008年就提前完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战略思路。荒漠化防治也有所进展,原来急剧恶化的态势在部分地区得到遏制,2005年年初至2009年年底,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净减少12454平方公里、8587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减少7608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一些进步。
第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近十年来,我国在环保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尤其是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设施建设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改观。2001年-2010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101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654.2亿元,环保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02%增加到2010年的1.66%。城市污水厂从2001年的452座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1444座。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1年的36.43%,提高到2010年的82.31%。
第四,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得到了加强。比如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些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监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穴以下简称《规划》?雪。随着《规划》的实施?熏全国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