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将带来新的环境压力
由于中国城镇人口基数巨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污水、固废排放等都将带来新的巨大环境压力。按照2010年的城镇人口数据,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生活污水排放将新增37980万吨(按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5706吨/人估算);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将新增293万吨(按人均年产生量440公斤估算);城镇工业固废产生量将新增241亿吨(按人均年产生量362吨估算)。并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下降约00073[10]。如果自2011年起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857%,则到2020年中国内地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11],十年间将累计新增污水排放量410亿吨左右、生活垃圾3164亿吨左右、工业固废2603亿吨左右。三、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应对之道 欧、美、日,尤其是拉丁美洲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我国的前车之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没有在进入加速城镇化阶段之时就充分吸取国外教训,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今后十多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一)城市新区和新兴城镇建设要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
城市新区与新兴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方式。与旧城区改造相比,城市新区与新兴城镇建设在环保工作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实现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城市新区与新兴城镇建设必须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如地表水与空气质量执行Ⅱ级标准。为达到这个目标,城市新区和新兴城镇建设必须走“绿色城镇化”道路:在城镇总体布局上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适当控制单位土地上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给企业设置较高的环保门槛;在城镇建筑上强制使用环保材料,并注重建筑物周边的绿化建设。
(二)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旧城改造中
一是把改善旧城生态环境纳入旧城改造规划的核心内容中,设置明确的绿化标准德国的城市绿地面积一般为20%-30%,有的城市高达40%-50%,人均100平米左右。。二是在旧城改造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植被,不影响原有的湖泊和河流,不缩小原有的透水地面。三是在绿化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市区要利用空坪隙地多建小型绿地(公园),并在道路、广场、车站等多建绿化带减少硬化地面,注意发挥绿化带向地下渗水的功能,在房屋、庭院进行垂直绿化;郊区则加强植树造林,建立大型公园、森林公园等。四是适当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并外迁污染型企业。
(三)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治理,对可以通过整改实现减排降污的企业强化督办,落实治污整改方案;建立健全农村环保专项法律法规,对不符合法律、政策或治污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加强对落户农村的新建项目管理,提高环保准入标准;加大对违法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使处罚标准高于治污成本。三是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对清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信贷优惠、政府采购等支持。五是发挥农村居民在环保中的积极作用,重视农村居民的环保诉求,增加农村居民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决策参与权,充分发挥农民对污染企业的监督作用,支持农村污染受害人通过司法程序获得足够的赔偿和补偿。
(四)努力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是科学规划,尽量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之后要在合适的地点修复植被,确保不降低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二是注重地面设计,减少地面硬化,比如铺设透水地面,在道路与绿地间设置足够的水通道,修建植草排涝边沟,在基础设施附近建设低于路面的下凹式绿地等。三是制定和实施环保施工标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嗓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废污染等。
(五)优化城镇布局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优化城镇区划布局。可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区划布局,制定相应环境质量标准。新建的工业企业要集中于工业园区,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已建于市区的工业企业,则要搬迁至工业园,远离商业区和居民区。同时,在城市上风向、水源地、旅游风景区和环境脆弱地带等地严禁兴建工业项目。二是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要求,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企业布局。在市区谨慎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无污染的第三产业,鼓励与支持发展污染少或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001年以来我国的治污总投资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增长速度很快中国2010年治污总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分别为66542亿元与42242亿元,是2001年的6倍和7倍左右。,但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增幅很小(治污总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135%左右),这说明我国治污投资增速较慢日本1975年治污总投资占GDP的2%,而1970年治污总投资还只占GDP的1%。其中,主要是私营企业治污投资增长迅猛。。因此,必须加大城镇化过程中的治污总投资,尤其是加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确保污水与固废的无害处理率能在短期内有较快的提高。(盛三化;李佐军)
参考文献]
[1]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其对策[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梁从诫等.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广州市区已无原生植被城市化危害自然生态.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9843034.html
[4]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02):177-188.
[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及百度文库:《中国城市化率(1949—2011年)》(http://wenku.baidu.com/view/7b497a2b915f804d2b16c18a.html)
[6]日韩经验对加速湖南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启示,http://b.kaifa01.com/experience03/experience03090922001.htm。
[7]苏振兴等.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M].邯郸: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8]埃德玛?L.巴克,赫伯特?S.克莱因.巴西的社会变化:不完全的转变(1945-1985年)(Edmar L.Bacha& Herbert S.Klein, Social Change in Brazil,1945-1985: The Incomplete Transition),新墨西哥,1989年版,第128页。
[9]参见《联合国称拉美环境污染造成严重后果》,http://219.159.67.104/template/xinhua/view.php?id=3235。
[10]Fang ChuangLin, Lin Xueqin.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95-106.
[11]参见《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
[12]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与实证分析[J].生态环境,2007,(10):122-126.
[13]赵宏林.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及保护[D].东华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