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环境保护 >>
 
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隐忧与应对

时间:2012-09-2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中国城镇化正在高速推进。2007—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由594亿增加到691亿,城镇化率由4494%上升到5127%。城镇化日益成为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高速城镇化也带来了大量环境污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速推进的城镇化:深刻改变环境(一)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聚集加重城镇环境污染

当人口高速向城镇大规模聚集时,会增加“三废”排放,降低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增加城镇的环境压力。

1高速城镇化加剧了水污染。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剧增。2000—2010年城镇新增人口22809万人,年均增长387%,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695.55亿吨,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4%①(见表1略)。

城镇人口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关系数高达098。2001—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值仅422%,未经处理的1800多亿吨生活污水和240多亿吨工业污水排放严重污染了城市的水环境。数据来源:根据表1及2000—201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此期间全国水污染突发事件年平均579次,超过所有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年平均量(1107次)的一半。数据来源:根据2001—201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环保部数据显示,全国90%城市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2010年,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结果显示在4110个水质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572%。中国城镇正面临相当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危机。

2高速城镇化加重了大气污染。随着城镇人口迅速膨胀,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城镇中工业与生活废气(包括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排放量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其中,工业废气的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85%以上,而城镇化引起的非农产业集中与快速增长又是工业废气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1990—2009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城镇化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最大,即城镇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超过一个百分点。[1]

3高速城镇化增加了固体废弃物(固废)污染。高速城镇化会使工业与生活固废产生量剧增。2000—2010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年均增长1154%,而且近几年呈加速增长趋势,2010年工业固废产生量为241亿吨,环比增长高达1814%,是2000年的近3倍。数据来源:根据2001—201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以2000年为基准,截至2010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累计增加685亿吨,其中城镇人口增加引起的增量占4571%。假设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同时,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加,2001-2011年城市垃圾产生量年平均增长近10%。城镇垃圾80%以上采取填埋处理(2010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累计埋存量已超过70亿吨),焚烧处理比重尚未超过20%,无害化处理率一直很低(2008年全国城镇无害化处理率约为54%,其中城市为66%,县城及建制镇为16%)。中国60%以上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县城垃圾的处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

1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土地日益稀缺,价格迅速上升,“生态门槛”也不断提高,大量污染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向郊区与农村迁移。因为排污收费与处罚费用低、污染受害人司法维权难、地方保护主义多、农村环保不受重视等原因,污染企业迁移到农村后很少进行治污设施投资,排放的“三废”更胜以前,大大增加了农村水、土壤与大气环境的污染,导致很多受污染地区农村居民饮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致癌物质不断增多,癌症病发率增加,“癌症村”越来越多。因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扩散,2002年以来,“癌症村”、“怪病村”现象在中国频频出现,尤其是广东等工业发达、城镇化速度超快的地区,并有向内地资源省份蔓延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确认的“癌症村”有33个

(http://wenku.baidu.com/view/146858acdd3383c4bb4cd208.html)。2000—2008年,与环境污染相关度较高的肺癌,城市和农村发病率分别上升2938%和4773%;与环境污染相关度较高的肝癌,城市和农村发病率分别上升1304%和1712%。数据来源:全国卫生统计年报。1997—2005年,我国因环境问题上访者每年增加30%,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农村。[2]

2污染物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很多城镇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为缓解自身生态压力,把污染物直接向农村转移与扩散。一是大量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据估算,2000—2010年未经处理的污水累计排放量超过2000亿吨),引起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居民饮用水恶化;二是90%以上的城市垃圾在郊外或农村堆放或填埋,截至2011年累计堆放或填埋量超过60亿吨,逐渐污染周围农村的水、土壤与大气环境。例如上海市2003年起在金山区漕泾镇增丰村附近的海滩新建了一个大型露天垃圾场,无任何处理措施,严重污染该村的空气、水源,结果该村居民在2006年—2008年患癌症病死者就超过30人。

(三)城镇化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生态环境

高速城镇化伴随着大规模的交通、供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对生态环境既有不利影响,也有有利影响,其中不利影响尤其应引起重视。

1对水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增加污水排放量。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外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成后会导致城市硬化地面增加,减少暴露土壤量,使得雨水向地下渗透大为减少,从而导致三个较严重后果:一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会增大,并且容易被硬化地面上的垃圾等污染,形成很大的污水排放增量,严重影响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二是容易引起城镇内涝。2011年夏季,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大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严重内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度硬化。三是容易引起地下水补充不足。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出现地面下沉,这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城市过度硬化、无法留住天降雨水有很大关系。2011年6月23日北京的降雨量平均约为50毫米,整个北京大约降下了8亿吨水,如果能留住,够北京2000多万人生活用水460多天。按照人均每年用水量31吨估算。

2对植被形成了不良影响。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之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破坏原有植被,减少植被覆盖率。且基础设施建成后造成大面积硬化,减少雨水渗透,使植被的生长环境恶化。如森林覆盖率达到38%、远高于全国18%平均水平的广州市区已无原生植被。广州城镇建设用地和道路等交互切割,导致其北部山地的森林植被破碎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网络系统。[3]

3对大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大气污染或者温室效应。建成之后有的建筑物会源源不断地释放有害气体,继续增加大气污染。

二、城镇化带来环境压力将持续加大:理论分析(一)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中后期阶段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大致呈“S”型曲线变化的三个阶段Northam于1979年提出城镇化“S”曲线发展理论,其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使用Logisitic增长模型模拟世界各个国家城镇化过程,并得出了图1中城镇化水平不同阶段临界点(U1,U2)与城镇化水平加速增长的拐点UM的众多不同的取值,并模拟出了第二个阶段大概的时间。(见图 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加速阶段、城镇化增速趋缓至停滞的终极阶段。据对日、英、德、法、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加速阶段的起点(U1)城镇化率为1437%-1862%之间;加速阶段中的后期放缓阶段起点(UM)为366%-4405%;加速阶段的终点(U2)为5363%-6948%;加速阶段的持续时间为37-77年。而较晚完成城镇化的韩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沙特等后发国家的城镇化加速阶段的起点、放缓阶段起点和终点的城镇化率明显要高些,其平均值分别为1894%、4482%和7069%。[4]

图1城镇化“S”型曲线发展阶段

韩国等后发国家的经验更适用于中国。我国城镇化在1979年(城镇化水平为1999%)左右开始进入加速阶段, 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5],已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中的增速相对放缓阶段。因此,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后期阶段,进入70%左右的第三阶段还需要15—20年左右时间。

(二)国际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加速阶段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城镇化加速阶段往往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环境保护的压力与日俱增。由于市场调节对具有明显外部性的环保产品失去作用,所以英、美、日、巴西、阿根廷等国在城镇化达到加速阶段时都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1960—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25%,此期间钢铁、水泥等高污染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大气与水质污染严重。为此日本经过持续的艰苦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才基本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如为了整治滋贺县的琵琶湖,日本就耗费了25年、185亿美元[6]。1955—1980年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城镇化水平从40%上升到60%,只用了25年时间,而欧洲用了50年时间[7]。过快的城镇化导致拉美城镇环保压力不断加大。1980年巴西城市有50%的住房没有下水道设施,24%的家庭没有自来水管道,到1991圣保罗市还有5%的居民严重缺水[8]。由于清洁自来水供应不足,1991年1月起拉美爆发了大规模霍乱,共有130万人生病,12万人死亡。2004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报告指出,拉美只有约40%的污水进行过极低水平的处理,其他污水则直接流入江河、湖泊和大海,造成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9]。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隐忧与应对 的资料
· 云南福美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2016-06-07]
· 云南福美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2016-06-07]
· 2016通州科技周——绿色能源与环保科技沙龙活动 [2016-05-31]
· 云南福美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2016-05-24]
· 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违法建设拆除实施方案 [2016-05-24]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