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未来五年 生态环境承载力将是城镇化最大挑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的城镇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对区域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导向下,如何解决其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如何真正做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国家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蒋洪强。
城镇化过程
是一把“双刃剑”
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并且出现加剧的迹象
记者:目前我国城镇化处在怎样的阶段?城镇化进程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压力?
蒋洪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快速上升到2011年51.26%,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总体上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镇化的时期,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
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跟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却十分巨大,能源利用率较低,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是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甚至是巴西的2倍。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土地资源供应紧张,我国城市发展的“摊大饼”现象相当严重,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记者:在您看来,随着社会对环境资源重视程度的增加,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污染矛盾会如何解决?
蒋洪强:城镇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十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并且出现加剧的迹象。
据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1.6亿立方米,增加钢材消耗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亿吨,生活COD排放量3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1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9.5万吨,生活CO2排放量2525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527万吨。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仍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即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进行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意识不断提高,特别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增加,这种矛盾将会有所缓解。
强制减排将促进城镇化优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重节水、节能、节地,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机动车污染控制等
记者: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减排任务和分解到各年的减排指标是否可以顺利实现?原因是什么?强制减排指标是否会给城镇化进程带来压力?
蒋洪强:“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压力远远超过规划情景预期,但最终依然超额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实属来之不易。“十二五”时期,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约束性指标,要求排放总量比2010年各减少10%,原有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求比2010年各减少8%,并新增了畜禽养殖、机动车污染减排等领域,减排压力巨大。
从目前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看,2011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2%、2%和1.52%,基本完成年度减排任务;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了5.73%,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2012年,经核查核算,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2.77%,全面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
“十二五”期间,重化工业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一些地方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为缓慢,结构减排的主力作用明显不足。“十一五”实施的大批减排工程中部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还不稳定,造成非正常新增排放量。同时,“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联动”的减排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减排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或落实到位。
总体来看,还不能对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持乐观态度,尤其是氮氧化物污染减排目标实现难度较大。“十二五”后三年,应抓住重点强力实施,进一步明确任务严格考核,建立和完善减排长效机制,在落实氮氧化物减排政策,并在环保新政策制度出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市民过程中,将带来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节能减排工作。
我个人认为,虽然从短期来看,受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约束,城镇化进程会受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由于减排指标的约束,使得城镇化发展不能盲目扩张。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适当的节奏和规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注重节水、节能、节地,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机动车污染控制等。按此下去,最终不但不会影响城镇化发展,还会对城镇化进程带来良好的促进和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