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遭遇雾霾天气,全社会都会紧张起来。政府紧急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机动车限行、污染企业停产,舆论也会痛心疾首,或反思雾霾根源、或呼吁节能减排。不过,当一场风吹散雾霾、一场雨洗涤空气,人们重新迎来蓝天白云之时,曾经的决心和誓言很快就会被抛之脑后,工厂烟囱重新冒起浓烟,城市里的车流依然望不到边,直到新的一轮雾霾天气不期而至。
事实证明,防治雾霾的严峻形势已经容不得我们抱有丝毫侥幸心理。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天至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显然,临时抱佛脚、治理一阵风,不足以遏制雾霾的发展势头,只能让情况变得更糟。面对雾霾的常态化,我们的治理措施也要常态化。
首先,环境执法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违法成本和风险过低。一方面,现行大气污染法主要针对的是二氧化硫为主的煤烟型污染,缺乏对PM2.5、臭氧等污染的治理,且处罚力度小;另一方面,环评硬门槛往往异化为软指标,在地方利益的干扰下,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被堂而皇之地招商引资进来,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则被束之高阁。业内人士呼吁,要抓紧修订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解决责任不落实、公众环境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环境违法行为惩处不力等问题。除了有法可依外,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排污者不敢拿环保当儿戏。
其次,发展方式转型要持续发力。治理雾霾,不能只是临时限行、停产这样的头痛医头,必须从根源上减少颗粒污染物的排放。雾霾天气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因此,各地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真正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比如,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依托税收、政策等杠杆,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最后,消除农村治污的盲区。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城市,殊不知,农村也与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农村至今保留着焚烧秸秆的习惯,造成周边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同时,农村生活废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也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隐患。治理雾霾,必须消除农村的治污盲区。一方面,引导农民将秸秆还田,或用于沼气工程,实现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缓解生态压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