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典型案例向世界各地推荐。首都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大环境,只要我们深刻理解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区域协同”“全民共治”的道路,推动各类污染物协同减排,就能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使大家呼吸“清洁空气”的天数持续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以水环境治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舍去与水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不相匹配的“白菜帮子”。通过“舍”来获得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坚持“腾笼换鸟”和“留白增湿增绿”相统一,腾出空间进行生态重塑。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其军
北京应继续在“车、油、路”等方面加强机动车污染管控,进一步推行公交优先,鼓励使用新能源车,同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北京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此外,在压减燃煤的同时,加大电能利用和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等措施,实现能源消费清洁化。在工业减排方面,分类、分业施策推动产业调整疏解,聚焦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军玲
目前北京平原森林是相对整齐的人工林,缺少结构自然、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块自然森林,建议在京东南地区选择面积大、生态区位重要的大块森林,实施封禁,培育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核心功能的大型自然森林。从生态空间布局来看,建议结合城市副中心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亦庄等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北京与天津、河北保定等区域之间的森林湿地缓冲区建设。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王成
城市应当怎样发展,值得我们反思。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应该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强化生态文明意识,量水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城市发展应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原则。其次,强化底线思维意识,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严守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空间。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院长沈来新
(本报记者贺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