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7年“田园综合体”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背景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指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随着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态势,先后出现了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美丽乡村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等概念和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发展的创新模式,以其统筹乡村田园综合产业及生态生活而区别于其他综合体的发展,成为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的新方式,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田园综合体概念及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统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城乡文化、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按城乡统筹、产“城”路径方式构建的综合活力发展单元;是城乡统筹发展重要支撑;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之一。“田园综合体”是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
四、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重点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融合的发展模式,其规划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特色,文化风俗、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保护乡村风貌,恢复乡村独有的魅力与活力,使其成为城市居民的世外桃源。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是根本。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农业资源,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种养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农业,塑造地方品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特色产业成为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引擎。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依托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乡村地域特色文化是内涵。文化传承是乡村价值的重要体现,田园综合体规划要充分尊重并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将其历史变迁、重要人物、神话故事、艺术工艺、村寨园林、餐饮文化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田园风貌环境是基底。规划建设要尊重乡村山、水、田、园、路、屋等的生态格局,营造自然生态农田景观,充分发挥乡村特有景观的功能与风貌魅力,扩展观光旅游的外延,使其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环境基底。
区域融合联动发展是推力。一方面结合区域资源将创新创意要素融入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其发展的新体制、新技术,融资和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商业模式,实现乡村发展的新变革。
五、结语与建议
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以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应积极探索其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是在统筹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全面审视特色资源保护与建设,塑造生态宜居环境与新活力城乡发展单元。尊重新型城镇化内在规律,强化生态空间与宜居环境建设双支撑,构建高效产业发展内生态路径。田园综合体创意产品与供给侧改革相衔接,促进业态与产品体系的升级,促进平台载体发展的持续性运营。在配套设施、产业基础设施、产业运营路径、产业内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统筹到运营体系。
田园综合体在规划建设层面上应遵循:一是区域统筹,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二是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农业科技为引擎,提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确定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打造;三是城乡发展层面,结合城乡发展需求,宜居环境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布局,打造形成城乡支持、生态绿色的综合活力型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