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下来的生意
“五百亩”位于小镇的北端。以”五百亩“为终点,每天往返于产业园门前干道的车流和人流依然很多。
丁浩斌的仓库位于装卸场的后方,眼下他还需要四到五名分拣散热风扇的女工。26岁的丁浩斌是贵屿本地人,十年前就开始了散热风扇回收利用的生意。他告诉记者,将这些散热风扇从成吨成吨的电子废弃物中分拣出来,一部分专卖下游的厂商,用于制造灭蚊灯。另一部分则进入他位于园区另一区块的拆解厂,用于提炼风扇中的铜。
丁浩彬的生意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他同时也觉得越来越难做,主要原因在于竞争的激烈,利润空间在缩水。而在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品集散地——深圳华强北,也聚集着不少贵屿人,他们把家乡人淘来的、仍有利用价值的二手电子零部件拿到这里买卖,与贵屿保持着频繁的联系。
由李卫老乡们组成的的河南一条街,塑料垃圾生意保持着稳定。李卫向记者表示,这条街上的塑料垃圾,一部分由园内供给,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地。事实上,不管对于废弃电子元器件,还是塑料垃圾,进口比重即便在不断缩水,国内市场也足以保证这条街延续它的生意。
中国家电协会统计,以8到10年的使用周期计算,中国一年电子产品的理论报废量,电冰箱1500万台、空调近1000万台、洗衣机1800万台、电视机3500万台、电脑近3000万台,这五类旧家电一年超过1亿台。手机的使用周期更短一些: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国内用户更换手机周期已经从18个月缩短到了15个月,有20%的用户一年之内就会换手机。中国每年产生的废弃手机超过2亿部,但手机回收率依然较低。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产生410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废弃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只有不到六分之一获得再循环,而预计到2017年全球电子垃圾总量将增长到5000万吨。
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之前,贵屿的数百家商户组建了26家公司,共同搬入了园内,眼下,园区内的厂房入驻已经满员。也就是,目前小镇无法容纳更多的高污染电子垃圾拆解企业。
对于贵屿来说,没有了“洋垃圾”,国内的固体废物市场也足够这个沿海小镇的消化。只不过,在继续垃圾生意的同时,这个小镇还要继续同环境污染做不懈的斗争,直到镇中流过的那条河恢复清澈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