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不仅是20世纪中国古建筑营造的卓越组织者,也是研究中国建筑新路的先驱者。作为近现代城市规划的肇始者,他还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勘测的倡导者。如果我们无法对朱启钤故居加以修复和保护,尤其是不能对朱启钤及其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思想加以继承发扬,进而呵护住这笔来之不易的建筑文化遗产。那么,它必将使我们在外界处于贻笑大方的境地。
前不久,包括北京西单“民族大世界”、太庙、先农坛庆成宫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已成为2007年责令限期整改的保护对象。
然而,在北京整改文物安全隐患集体行动中,我们不得不强烈地提出,由于北京尚未对近现代建筑出台保护规划,也没有对大量名人故居系统地作挂牌文保,致使“保护性破坏”名人故居事件时有发生。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111号的朱启钤先生故居,系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因历史原因,迄今尚未划为文物保护单位。据东四街道居民反映,租住该故居的人员已有修改、翻盖原住房的行为。
我认为,朱启钤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最有贡献的人物之一,现故居中尚存留大量文物,此建筑非同一般,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该确定它为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否则我们的建设将导致破坏性修复,必将造成建筑文化史上的笑话。
朱启钤所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当时学术界对建筑的研究,不过是到《日下旧闻考》、《春明梦余录》之类的古籍中查找考证。但朱则常与了解北京掌故的老人交谈,与老匠师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北京城的发展源流以及匠人世代口授的操作秘诀,这些不见经传的材料,都是研究中国营造的可贵史料。其他如一般学者不重视的《工程则例》,他“亦无不细读而审评之”。朱先生认为,既然清代已有《工程则例》,那么古籍中肯定还会有类似记载,从而产生重要的发掘价值。
朱启钤确可称为我国20世纪最早的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及卓越的组织者。他是研究中国建筑之路的先驱者,是近现代城市规划与改造的肇始者,还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勘测的组织者,是中国回收大批重要文物的功臣,尤其是漆器、丝织品等传统技术与工艺研究的倡导者。
鉴于此,极有必要对朱启钤故居加以修复和保护,尤应对朱先生及其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思想和文化遗产展开纵深研究。朱启钤一生处于中华民族的大变动时代,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将他视作“政客”,但他的活动更多地在于文化层面。作为一位知名的实业家、古建筑专家、文物收藏家,他应该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如朱启钤任内务总长的三年时间里,他督办京师市政工程,操办了一系列造福于民的大事,如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筑环城铁路等。当年,朱启钤提出改建正阳门计划之初,京城几乎哗然,认为此举将破坏京城风水,但朱启钤力排众议,做成了对北京城市发展卓有贡献的一系列奠基性事件。此外,朱启钤还绿化市区,疏浚护城河,创办北京市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开办中国第一个博物馆——紫禁城外廷古物陈列所;开放了诸多皇家艺苑京畿名胜,并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古建保护法“胜迹保管规条”。
目前,在北京的朱启钤先生故居有二处:其一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现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二为东城区东四八条111号。赵堂子故居为朱启钤先生捐献政府的私宅,占地面积较大,建筑规格较高;而东四八条故居为北京较为标准的四合院。朱启钤先生在东四八条故居居住时间相对较长,尤其是他晚年直至逝世一直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1957年、1962年两次亲临八条故居看望朱启钤。这些历史记载,都对故居保护的重要性产生了影响。
现在,八条故居的三个院落均由朱氏后人所用或租用,建筑格局与房屋基本保持原貌。故居临胡同口原有木制牌楼一座,这使得故居与门前过道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此故居的修复与保护得到北京市东城区街道办事处的重视,并得到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上述三家单位经协商决定,联合发起并主办对东四八条111号朱启钤故居的修复、研究活动,并有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东四八条111号朱启钤故居原址原貌的保护;二、以保护朱启钤故居为切入点,北京市有关部门应尽快公布近现代建筑的文保名单,从“人文奥运”的高度,从严限制任何行为的“翻建”破坏活动,给首都建设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金磊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