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这家工地上,12个深约两至6米的“探方”对应排列着。专家称这就是2300年前沈阳最早的县城———候城遗址。这是在现场出土的瓷器残片。
2300年前沈阳最早的县城——候城又一处遗址,昨日在沈阳中街步行街南侧300多米处的一建筑工地被发现。
透露这一消息的专家同时还称:出土的有战国时期的瓦片和陶片,证实在战国时期这里是沈阳最繁华的地方。这里还发现了元代陶器、瓷器残片,包括元代官员使用过的
“钧瓷”碗。
昨日著有《候城城考》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表示,此处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沈阳2300年的建城史。候城遗址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发掘,最远距离此处也不过百米。“沈阳故宫北墙就是候城的最北边。”
在沈河区朝阳街路西的这家工地上,12个深约两至6米的“探方”对应排列着。3个深达6米的“探方”露出了生土层。几名施工人员在旁边议论着,“6月份考古人员挖掘的,出土了不少瓷片,可是没有完整的,太可惜了”。
考古人员介绍,目前该遗址挖掘工作仅进行了三分之一。出土了灰陶陶器残片,还有壶、罐、瓮等器物,以及灰色绳纹板瓦等建筑构件。这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用具。
除数量不多的战国时代文物外,还有3个元代的,直径17厘米左右,高度约9厘米“钧瓷”碗出土。在当时,这些碗一般百姓是用不起的,专家分析是元代沈阳官员的生活器具。
到过现场的李仲元介绍,1971年和1975年先后在沈阳故宫附近和沈河公安分局附近发现类似的古代遗址,这也再次证明候城的所在。“当时遗址除出土了土绳纹大板瓦外还有‘千秋万岁’瓦当及战国晚期燕国的流通货币、密集的深井。”他说,“千秋万岁”瓦当等为官署建筑的构件。
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绳纹灰陶片,可辨器物中有盆、罐、瓮等,还有汉代“一刀”、“半两”、“五铢”、“货泉”铜钱,证明这里不是一般的民宅,而应是官署。
专家分析:大型深井说明当时此地用水量大,人口众多。在沈阳汉魏晋时期的墓葬已发现上百座,其分布的规律是围绕古城址的周围排列,而多数葬于古城的东、西、南三侧。大量汉墓的出现,都具备了构成2300年前城市的基本条件。
李仲元说,候城遗址就在故宫一带,在2300年前这里是最繁华的。今天的沈阳市就是在燕、秦、汉的候城遗址上发展起来的。从候城到以后的沈州、沈阳,从未移动过位置,是一座具有连续历史的古城。
沈阳故宫及其南侧一带,便是候城的中心,有衙署等大型建筑和市井民居。城墙高大坚固,外有护城河,具有较好的防御性能。城周有墓葬区,解决了生存死葬的问题。
李仲元说,可以说,在候城之前沈阳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当时是“东胡族”,以游牧为生,因此没有建城史。
候城的建立也说明了中国炎黄文化到达了这里。候城驻有军队,说明已把这里正式纳入中国古代国家体制,是沈阳最早的行政设置。
昨日也有考古人员提出质疑,关于该遗址就是候城遗址的说法,考古人员认为西汉时期才有候城的说法。战国时期沈阳虽有城,但没有叫“候城”的文献记载,并且此处遗址应是在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