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华巴洛克”
2007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开发世界上最完整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于6月间拉开了序幕。作为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程的核心区,今年重点实施南二道街—靖宇街—南三道街—南勋街围合区域和南四道街84号大院改造,占地面积2.6公顷,改造工程预计总投资2.49亿元。
据了解,保护更新规划方案已经确定,为继承和延展整个街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貌,更新改造将坚守四大基本原则:挖掘历史、延展文化;修旧如旧、合理更新;腾笼置换、保态兴业;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将改造后该区域的商业业态初步确定为旅游文化一条街。
据“中华巴洛克”改造指挥部的贾东江介绍说,南二、南三街区的腾迁工作6月16日启动,拆迁范围内814户被腾迁居民和公企单位截至目前已全部腾迁完毕,现已顺利转入下一环节。目前基础工程项目已完成大半,已完成投资1.47亿元。
改造与保护让城市DNA延续
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解决好改造与保护利用的关系,让城市的DNA(文化基因)延续下去,是日前汇聚哈尔滨城市规划多位专家们关心的话题。
1997年,索菲亚教堂被从旧城民宅中“解放”出来。改造后的索菲亚教堂内不见了讲经台、信众席和唱诗班,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馆。在利用和使用上,找到和历史文化的功能相契合之处,使它更有活力,也更能促进它的保护。北京新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成仁赞叹说,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保护与利用就结合得比较成功,其内部展馆和外部广场如今都成了亮点;还有中央大街的整治也非常成功。
南阳市规划局的规划专家李彬表示,在保护与传承之间,哈尔滨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哈尔滨有着众多欧陆风情的建筑,又有文庙、极乐寺这种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并且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1997年开始,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经历了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和提档升级。建成中国首条步行街,使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的风貌和功能得到了复兴。在1450米长的路段内,代表世界各类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汇聚于一条百年老街之上,成了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载体。2005年,中央大街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然而,有关专家认为,哈尔滨市在改造与保护中也留有遗憾并无法弥补之处,像秋林公司内部的改造,就失去了其原来的风貌。
“就像人的成长需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城市同样具有生命,具有同生命一样的遗传信息传递。旧城区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来的,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代的冲击,就像DNA在一代代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既有遗传,也有变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学院研究生盛洁如是说。
盛洁表示,旧城或一个城市中的老城区的DNA是城市、地区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但在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古建筑逐渐被新建筑所吞没,旧城或老城区的DNA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现代生活的剧烈冲击,像自然环境被破坏,历史建筑得不到妥善保护,文化传统失传等。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城市的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历史文脉也将无法延续。因此,只有培养正确的文化观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名城文化,避免“借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的行为。
对于哈尔滨市正在进行改造的“中华巴洛克”街区,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马武定教授表示,“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哈市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在改造上应当注意改造区域与其它区域的整体性,使老建筑周围的建筑风格与老建筑的建筑风格相统一。
关键词
城市基因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天生具有自己的相貌、个性、爱好与价值取向。哈尔滨是个“洋味”的城市,因为它的历史决定的——当年开埠的时候,巴洛克、新艺术、哥特式等多种建筑风格的作品相继在这里落户,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情为哈尔滨平添了人文魅力,被世人形象地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一向以风格迥异的建筑著称于世,这就是哈尔滨的城市基因所在。
如今,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名城保护正本着城市复兴的理念有机更新,力图通过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和延续老城的风貌特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日前,在哈尔滨召开的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规划专家们就哈尔滨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亮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