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分论坛演讲资料]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深圳城市文化保护探索
[大会论文资料]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 [吴良镛]
[分论坛演讲资料]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展望 [王景慧]
[大会论文资料]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深圳城市文化保护探索 [赵中枢 胡敏]
[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点击进入论坛】
〉城乡规划求助〈|〉交通规划求助〈
作者:拇姬
在这种争夺中,大家抢的并非“文化遗产”本身,而是“文化遗产”的署名权。在“文化遗产”上打谁家的LOGO,这成了问题的核心。至于这个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何保护、继承乃至发扬,似乎都不成问题。
“申遗”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活动?在今日的中国,答案或许是多个层面的。黄山、平遥、丽江的成功,给“自然遗产”的申报活动染上了过多的商业色彩。急于通过旅游业拉动本地服务业总体发展的地方官员将申遗变成了一桩桩生意。“文化遗产”则呈现另一个态势。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如“自然遗产”那么明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关注。2005年末,峰回路转。一场“端午祭之争”拉响了中国“文化遗产”的警报。从此,围绕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也逐渐成了公众话题的中心。
如今一轮新的文化遗产之争又渐渐兴起。韩国方面准备将“韩医”及“风水学”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在国内媒体上掀起了风暴。近日,甚至有广州某媒体称,“韩国将向联合国申请将汉字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以“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为此种呼声的代表人物。稍后,韩国媒体澄清称,首尔大学历史系查无“朴正秀”,韩国国内也并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尽管这只是一场误会,但相关消息对中国民众的刺激程度可以想象,争夺的激烈程度也可见一斑。
揆诸中韩两国“申遗之争”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场纠葛最初发端于2004年年中。韩国借助申遗,利用出版、学术活动、文化攻势等方式,制造了一波文化热潮。在此之后,以“端午祭”为起点,韩国加强传统文化的相关申遗工作,而韩国学者对中国神话、文学、传统医学的相关讨论也因此逐渐展开。申遗问题,终于渐渐扩散成了文化争议。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每国限报一项。在此限制下,中国的申遗计划名单据说已经排到下个世纪了。又据说,此次引起争议的项目,比如“风水学”并不在这个队列中。激动的网民大有鼓动“风水学”加塞申遗的冲动。不过,问题在于,即使加班加点多快好省地将这些东西建设成“世界遗产”,以后怎么办?
事实上,类似的申遗争夺战并不仅仅发生在两国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中国多个省市对四大民间故事、《三字经》等遗产的“继承权”的争夺,与中韩的遗产之争如出一辙。在这种争夺中,大家抢的并非“文化遗产”本身,而是“文化遗产”的署名权。在“文化遗产”上打谁家的LOGO,这成了问题的核心。至于这个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何保护、继承乃至发扬,似乎都不成问题。似乎在“文化遗产”上打上了自己的LOGO,就自动获得了遗产的阐释权。这就好比是清朝的皇帝们收藏名人字画,将那些顶级美术品藏在库房里,每年三大节,拿出来翻晒一番,盖上自己的印章,再藏回去。那些印章上都錾着好听的字眼,“谁谁鉴赏之宝”。宝是宝,鉴赏就免了,皇帝爱的只是盖印章。如此这般,把全世界的文化遗产都盖上一家的图章,除了得点内心的小虚荣小满足,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惟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职业风水家”们的。众所周知,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民众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也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商业化得最成功的门类。倘若能贴上“世遗”的金色标签,自然方便从业人员坐地起价,卖得更热火些罢了。
□拇姬(北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