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唏嘘叹惜声中,位于济南人民商场一侧的上世纪 50 年代优秀民族建筑——中国电影院正在实施拆除。这座老建筑的拆除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社会各界一次次地呼吁,而济南的老建筑却一次次地被拆除?
从坊间传闻中,我们可以听到诸如“仓促规划 ”、“ 强制拆迁”、“ 不懂历史”等种种说法。依笔者多年的关注,老建筑之所以屡屡被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在被拆前没有任何名分。
2002年,位于旧军门巷的丁宝桢故居被拆除前,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 这处省城仅存的巡抚故居竟然连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既然你没有任何文物级别,那规划 、拆迁环节哪还会有人对你“另眼相看”呢?
2006年,路大荒故居如此;2008年,辛氏公馆如此;时下正在拆的中国电影院也是如此,在市中区文物部门的登记保护文物名单中根本没有它的名字。老建筑被拆的一幕一再地上演,“欺负”的就是你没有名分!
因保护平遥、周庄而广为人知的建筑学家阮仪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愤然说,上海受保护的历史街区和建筑少得可怜, 仅有632处。伦敦比上海小多了, 伦敦是1万处!英格兰,60万处!日本,100万处!与阮仪三先生所感慨的上海相比,济南更加尴尬。
受保护的建筑为何这么少?人们自然会将问责的目光转向文物部门。直到今天, 济南有的区级文物部门还没有公布辖区内的登记保护建筑,有的虽然公布了,数量却十分有限。譬如,与中国电影院同期的民族建筑光明电影院、明星电影院均未享受“登记保护”。
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不能尽快地给老建筑“正名”,那些承载着我们城市历史文化的老建筑将会被“名正言顺”地拆光!那时,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觍 着脸对外人说“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