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保护改造 >>
 
留住老南京的"魂"聚焦南京的老城保护改造

时间:2009-07-01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对南捕厅四期项目再进行一轮控制性详规修编,由建设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约请专家对修编规划进行论证,征求意见,待项目规划方案成熟、完善后再行实施,努力将南捕厅历史文化保护和危旧房改造相结合的民生项目,做成“百姓满意,专家叫好”的样板工程。

“死保”变“活保”,

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聚集区。

根据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南京按照古都格局——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点建立了三级保护系统,建立了20条城市河道、山沟和13座山体的保护名录,并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点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破、建设绿地、打开资源点开敞空间、建立特定标识系统解读历史。

“说到底,城市在发展中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对待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样,南京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经济繁荣。”南京大学一位教授说。

事实的确如此。

快速内环东线要过中山东路,多方论证,最终不惜多花1.2亿元来保护这条重要的“民国轴线”;在寸土寸金的鼓楼西北角地块,为保证北极阁至鼓楼的“视线走廊”,规划中的超高层楼宇最终作出了合理退让;九华山隧道贯穿明城墙,最后确定的方案是从城墙下面数米处穿过……

例子不胜枚举。

南京的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相当一部分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5项19处,省级44项67处,还有大量优秀民国建筑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为此,我市专门启动“民国优秀建筑保护行动”,“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一线、“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和“梅园新村”两片历史街区,得到了全面、系统的细心呵护。

全长33公里的明城墙,目前遗存的城墙段落还有2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带。为保护这一罕见的瑰宝,南京制定了详尽的保护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逐年逐段分步实施。目前,台城、月牙湖、中华门、阅江楼、小桃园、东西干长巷等城墙保护工作陆续完成。在城墙保留的段落之间、城墙和城河之间,公园绿地与厚重的明城墙相互辉映,在城墙外侧形成了近30公里的“绿环”。

此外,夫子庙环境综合整治、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江宁织造府和大报恩寺塔的重建……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都被有步骤、有计划地保了下来、亮了起来。

“世界一些著名的城市,譬如巴黎、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城市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延续,同时更在于其精心的经营……要把南京现有的文化意韵表现出来,同样需要经营。”2004年,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曹世潮在来宁参加名城会时如是说。

经营,就是把历史文化资源点用起来。

在谈到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时,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提出一个“死保”变“活保”的概念:转变文物保护观念,挖掘文物的现代功能,提升其价值,增添其活力,达到更好保护历史遗存的目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统府”就是很好的例子。

“总统府”的建筑群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本着“尊重历史,保护文物原真性”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总统府”建筑群实施修复整理,建成“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以馆养馆”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合环境综合整治,中山陵园风景区通过拆建还林、退耕还林、荒林补绿,给地域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七大功能区首次实现明确的功能划分、紫金山南部景点加大整合力度、明孝陵景区实现全面禁车保护、建成内环路成功分流过境车流。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组织文化、旅游等方面专家及专业公司,对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形成《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项目策划方案》。如今,根据方案打造的“白天——秦淮古韵文化游”、“夜晚——桨声灯影夜秦淮”旅游品牌,已吸引众多游人在“一带、两廊、五片、八景”中体会秦淮河独有的文化。

专家观点:

要留住老南京的“魂”

南捕厅历史街区究竟该如何保护?老城南的保护改造又该遵循怎样的规范?

规划界有关人士指出,历史街区保护不是保护破败、保护落后、保护建筑垃圾,更不能置危改户于窘迫生活而不顾。对甘熙故居周围片区来说,“原样保护”和“镶牙保护”都是侈谈,颐和路和梅园新村改造模式不适用于老城南。

一位古建筑专家表示,历史街区原样修复是保护,按照建筑的形制、风格、旧工艺修旧如旧、活力再造也是保护。万里长城从秦朝修到明朝,谁能说明代建的长城是假古董呢?夫子庙大成殿、李香君故居等,也都是后来翻建的,这并不妨碍人们旅游,以及对历史信息的认知。因此,历史建筑、街区、景点的保护,就是传承历史不断赋予的精神信息,沿袭这种生生不息的“魂”。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老城南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这一带街巷空间、建筑肌理、建筑风格,以及那些沿用了几百年的老地名。这一带的古河道、古街巷和原住户的生活习俗,是老南京的“魂”。城南改造要留住这些文化元素,能保的一定要保下来,不具保留价值的,新建街区也要在院落格局、建筑尺度、街巷机理上和原有风格统一起来。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留住老南京的"魂"聚焦南京的老城保护改造 的资料
· 南京老城南建筑修缮将保留“最南京” [2014-10-16]
· 城市频频内涝无关“老城”、“新城” [2014-05-14]
· 旧工业建筑保护改造再利用中的文化风 [2013-11-28]
· TOD理念在城市老城区的应用-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2013-07-24]
· 拉萨市老城区保护工程:老味道 新感觉 [2013-07-03]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