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大板巷21号。
“盼了好多年了,我们确实希望通过拆迁来改善居住环境。”谈起南捕厅街区拆迁改造,48岁的孙成国多次强调,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里生活的难处。
“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住着一家三口;没有专门的厨房和卫生间;早上去公厕常要排队等三四个人;晚上到处能看到男人站在门口用水桶洗澡……”孙成国随口列出自己希望拆迁的一长串理由。
南捕厅街区改造,是南京正在推进的一项老城改造工程。近几年,一个个老城改造项目的实施,在保护南京古都风貌、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老城居民的居住环境。
但也不可否认,和国内许多城市面临的课题一样,南京推进老城改造的进程,一直都伴随着各方争议。哪些要保护?如何保护?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居民、专家、建设方等各方声音交织在一起。
可喜的是,在南京,历史文化保护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沟通渠道的多元畅通,民意、舆论与决策的良性互动,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老城南改造:
更多历史文化“亮”出来
老城南是南京目前正在改造的危改区之一,也是南京列入最后整治的历史风貌区。
市建委顾问总工叶菊华介绍,南京过去的旧城改造,往往推不到三山街以南,因为城南人口密度大、居住条件差,规划有严格的限高。但居住户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社会各界振兴老城南的呼声,使城南改造提上南京城建议事日程。
近两年,城南在拆掉大片棚户区的同时,整治一新的内秦淮河东五华里、瞻园、沈万山故居、甘家大院等景区和历史文化节点,从破落的老城区中率先“亮”出来。
其中,甘家大院是老城南整治最大的亮点。
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故居,是我国大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中期民宅。2001年,南京曾抢救性保护甘熙故居,腾迁住户,开发为南京收藏民俗物品、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博物馆。2006年5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重新命名为“甘熙宅第”。
然而,甘熙故居的周边环境,与其作为“国保级”文保单位的地位极不相称。故居周围建筑历经时代变迁,风雨沧桑,年久失修,原来典型的江南风格的街巷和建筑美感已荡然无存。
2003年,南捕厅地块整体保护性改造方案规划启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明伟教授担纲设计,并于同年获得“全国人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规划环境双金奖。
2006年6月,南京城建集团组建政府全资公司,进行南捕厅二期的保护性开发,新街区命名为熙南里,要求其发展成为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传承纽带的街区。
古建专家叶菊华对熙南里的每一处细节进行把关。她介绍说,二期工程的建筑特色、肌理、高度、尺度传承了甘家大院的徽派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保持原有“多进穿堂式建筑群组合”的风格。院落肌理是南捕厅街区最有特色的地方,主要有向心汇聚、东西向、南北向、混合型4种模式,改造后,各个地块将根据其更新模式、原有街巷特征等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形象。
熙南里建设中的两个细节,体现了建设方对历史文化的珍视。
拆迁过程中,建设方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八角楼,虽然不在文物紫线保护范围内,还是保留下来,并斥资百万元加固维修;另有一棵文保紫线外的本槐古树,建设方出资15万元,委托白下区绿化所移入甘熙故居后花园,现已是生机盎然。
负责熙南里建设管理的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尽量利用旧建筑拆下的构件外,他们还多次去苏州旧木料市场淘选其他合适的旧木料,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此外,熙南里还通过引入“老字号”,重现三山街一带的商业文化。
与“甘熙宅第”渊源最深的戏曲,也通过街区改造找到传承的“衣钵”。建设方将大板巷54号古建筑原址、原样、原貌落架重建,辟为“古戏台”,通过多媒体南京版《牡丹亭》的上演,再现当年戏曲文化的精髓。夜晚,省昆剧院演员的婉转唱腔,从层层叠叠的高墙大院传出,票友们不时爆出声声喝彩。
目前,老城南改造工程中的南捕厅历史街区项目改造,正推进三、四期工程,对破败建筑进行拆迁改造。许多文化、社会学者及专家对此非常关注,并提出一些质疑和建议。为此,建设方及相关部门已积极与有关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回应和交流。
据介绍,南捕厅四期共有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左右,居民共4200多户,户均30平方米以下的住户占到70%左右。在调查期间,孙成国等不少居民都表示,在这里居住生活确实很不方便,非常支持拆迁改造,对单位面积的补偿价格也没什么异议。他们主要担心的是,因房屋面积较小,导致拆迁补偿总额较少,再到其他地方买面积更大的房子有一定压力。
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听取、征求多方建议后,南捕厅四期项目目前采取了“只搬迁,不拆迁”的方式,先将居民搬迁出来,腾空房屋,再由古建专家逐一对建筑价值进行甄别、鉴定,对地块中的保留建筑、古井、古树等进行评估和认定。
在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吴明伟教授的指导下,新一轮南捕厅四期工程调整方案中,通过入户调查和现场确认,共有36处建筑、配件及建筑肌理具有保留价值。其中,第一类整体保护共13处,第二类部分建筑保护2处,第三类局部整修保护8处,第四类形式与肌理保护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