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修建的扬州教场将再现明清民俗风情。不过,教场本是演兵操练、比试武艺的场所,怎会成为百业汇集的场所呢?近日,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从《清宫扬州御档选编》收录的一份奏折中发现了答案。
奏折——不能舒展,教场搬迁城外
这份奏折是太子太傅内大臣、两江总督统理河务的高晋上奏的。奏折中说:“教场为演武之地,必须平原空旷,训练官兵,技艺方得施展……通省标营教场俱建设城外,唯扬州营教场设于扬州府城之内。该处民居铺面稠密,四面基址窄狭,操演兵技、施放枪炮多有窒碍,不能舒展。臣上年查阅营伍,见该营教场仅容官兵骑射,其枪兵又在城外空地打靶。一营兵丁两处演习,实与营制未符。必须另行改建,庶为允。协当查,该营旧有官地一段,在府城西门外三里许,周围颇为宽广,以之改建教场远近适中,与营制相宜。”
奏折接着说,他随即让扬州府县官员“勘估迁建教场演武厅等项费用,计需工料银五百九十余两”。
这笔钱从哪儿出?“旧教场基址为扬城商贾云集之所,酌议召民建造房屋,收取地租,以充公用。核估铺面住房每岁可得租银一千一百十七两二钱。”
高晋在奏折最后说:“臣与巡抚臣明德面商,意见相同,臣谨会同江苏巡抚臣明德恭摺具。”
历史——明代初年,教场本在城外
为什么“扬州营教场设于扬州府城之内”,而且“该处民居铺面稠密”,致使“操演兵技、施放枪炮多有窒碍,不能舒展”呢?这就要从扬州城池的变迁说起。
黄继林介绍,元代的扬州城沿用宋时筑的“宋大城”,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宋大城西南一角改筑了后来被称为“旧城”的城。“旧城”东界为今小秦淮,西界为今头道河,北界为今盐阜路,南界为今城南古运河,旧城周围计“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十里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