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到北京,说是“进京赶考”,建国60年的历程就是共产党经历执政考验的60年,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也要面对很多次执政大考,而旧城改造,就是一次考试。旧城改造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考验的是执政品德;旧城改造需要封闭妥善地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考验的是执政才能;旧城改造更需要长远的眼光和果敢的作为,考验的是执政胆识,能否成功实施旧城改造,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而言,就是要答好“德”、“才”、“识”三份执政考卷。
“壳”虽然是负担,但只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就可以将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城市的彼岸》系列报道三:
美丽回归
一首小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
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这句话从一定得角度上说明了环境能影响人的道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指标,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共识。
从风光优美的三亚,到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再到花园式的大连;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到浪漫的薰衣草之城普罗旺斯,再到“水上都市”威尼斯……放眼国内外,富有特色的知名之地无一例外都将环境作为塑造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一环,极大发挥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已经形成共识,种好了环境这棵梧桐树,必将引来金凤凰。 这金凤凰,是商机、是人才、是机遇,乃至更多更多。
在现代信息社会和开放的年代,经济发展有这样一种规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有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生活居住环境,才能引进高端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才能给城市带入高端要素,提升发展空间。企业进驻了,自然会带来大量的资金,环境优势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经济优势,经济优势提升上层建筑,从而打造出城市品牌,因此,环境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无形资本”。
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和社会,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优美的环境是一种资源,它不仅能产生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魅力,更具有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发展空间,是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时任大连市市长的薄熙来曾说,城市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保护城市环境是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的重要方面。并认为大连市改善城市环境,吸引外商增加投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城市繁荣,实际上就是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这种肯定环境价值的观点是十分鲜明和深刻的。
旧城区,往往则是脏乱差的代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游商浮贩遍地,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公共设施污损,树木绿地缺乏养护。对旧城改造进行改造,使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而环境改善则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可以创造出许多直接和间接地经济效益,可谓改出一片新景观,改出一片新业态、改出一片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