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特别报道
城改的彼岸
有人说,一个国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现实奔腾的浪潮中把握方向;一个城市,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走向进步。
一座座城市,为什么能从落后村落迈向现代城市,能从低矮破屋到高楼大厦,能从坑洼乡路到柏油马路?一群群人,为什么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
因为城市的不断变迁,更因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但是,在当前的中国,谁也无法回避的是,当“野蛮拆迁”与“暴力反抗”成为近年来城市化改造历程里抹不去的关键词时,旧城改造这个原本应该寄托着无数人美丽理想的词语却被抹上了灰色的印迹,近在咫尺的“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城市与现代对应,一个涉及旧城改造的话题,会不可避免地被反复提及,其中不乏悲情、不乏不和谐的事例,但更多的则是旧城被再造的美丽。
因为城市的荣辱兴衰是一条历史长河,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当历史规律让城市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只有不断调整结构,吐故纳新才能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当我们尝试着思索旧城改造为何而改等一系列问题时,当我们尝试着思索旧城改造中的利益各方该如何定位时,我们便会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更加美好的城市明天,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转型时代,留下自己思索的印迹,可谓面对困难,知难而为,弥足珍贵。
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书中所言,“且让我们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
彼岸,那是理想在徜徉的地方。
《城市的彼岸》系列报道一: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考量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
这句话看似平常,仔细琢磨却不简单。面对城市进入现代化的趋势,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历史的时间流变,又向何处确定地理的空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