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创造了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奇迹”。但近13年来,丽江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2003年4月,丽江新城大规模集中建设,新旧城区的规划失衡,矛盾渐趋激化,遗产开发的深层次矛盾已无法回避,直接威胁着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利用,未来20年,丽江告急!
不到位的“古城分离”
丽江不仅是遗产保护的典型,更是遗产开发的特例,充分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她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和示范区,是滇西北旅游区的龙头。以丽江古城为核心的旅游业,成为丽江第一大支柱产业。以2007年为例,丽江全年GDP为84.82亿元,其中,社会服务业增加值38.34亿元,对GDP贡献率是43.9%,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
丽江的旅游业“真金不怕火炼”。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旅游业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跌入深渊,主要旅游发展指标一派惨淡,唯独丽江逆市而上,一枝独秀,以欧美游客为主的海外游客年人次增幅,竟然保持了惊人的双位数正增长。
丽江崛起的13年,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遗产开发模式,直接促进了中国各大文化遗产所在地保护和开发的热潮。可令人遗憾的是,丽江新城区建设“逆向”启动,先铺开,后集中,再规划,和古城区多年来难以保持和谐的统一,危机深藏,从而在根本上动摇着丽江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新城建设,有两大模式——分离和融合。“古城分离”就是在老城区之外建设新城,比如法国巴黎;融合模式是新旧混合,在坚持古城风貌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城市元素,比如英国伦敦。丽江显然属于“古城分离”模式。
巴黎采用“古城分离”,在1977年划定了105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范围,巴黎现代化的新城区拉德方,则位于旧城34公里之外。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1859年开始保护古城,其新城区建设多采用欧洲传统形式和现代风格交融。新城区通过林荫大街,和古城区相连,使两大城区交相呼应。巴黎和巴塞罗那值得借鉴的经验有二:一是新旧城区保持足够长的隔离空间;二是新旧城区的过渡带建设非常关键。
过渡带的建设,一则,可以自然山林河流为界,如意大利佛罗伦萨以阿若河为界,河右岸是旧城,河左岸是新城;二则,人工兴建绿化带,如罗马古城和新城分居南北,由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连接。
历经多年,2001年,丽江新城区分布雏形初具,2003年4月,新城区建设采用“城市运营”模式,由政府的土地储备中心一次性完成征地,交给一级开发商做市政、道路、绿化等,生地做熟,再交给土地储备中心上市进行统一招商。政府的各种要求和规定都只针对一级开发商。
这种模式看似两全其美,减轻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和监督力度,但也是两难之计,既不利于新旧两个城区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又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政府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2005年8月,《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姗姗来迟。和巴塞罗那新城、罗马新城不同,丽江没有很好地解决过渡带的建设,新旧城区仅仅一路之隔,且风貌差异较大,以至于游客一不留神就会走出梦幻般的古城,看到现代的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