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处鼓楼、什刹海等风景名胜周边,在政府旅游部门的组织下,张老爷子家从2008年起成为民俗游接待户。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游客,每天登门拜访,感受老北京市民的真实生活。虽然每位客人只收5元钱,但张老爷子从与客人们的攀谈中得到了更多的满足、舒心和惬意。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组织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小组调研了解到,像张老爷子家这样成功修缮改造的民俗户,在什刹海地区已经有40多家,这些小院是来到什刹海的游客们最爱去的地方,平均每家每天要接待上百名的中外客人。对这些民居的主人来说,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对策:建立协调机制增加保护资金
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立法后评估,有关部门不仅找到了目前法规内容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梳理了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发展脉络,从而找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评估小组认为,目前,文物部门对构成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元素但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房屋拆改建,以及非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街道、胡同改造无权管理;规划部门审批新建、改建项目时,凡是不在文物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项目,都可按照规划进行审批;建设部门则对危改区的危改方案进行审批和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制定的政策,存在相互矛盾,造成旧城区内许多经过批准的项目,事实上对城市总体风貌的破坏。针对这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文物、规划、建设、城管等行政主管部门各管一摊的现状,必须尽快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合执法协调机制。
评估小组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目前,本市相关专项资金数额明显不足,只能用于文物修缮。对旧城内危旧房改造,由于地价和拆迁费用居高不下,只能采取提高容积率和突破建筑高度的方式平衡解决,使北京旧城“天际线开阔、平缓,城市呈水平布局”的格局受到破坏。各级政府应对现行院落修缮、人口疏散、文物保护、市政建设等相关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同时将旧城人口疏解、腾退土地利用和对接安置房建设作为整体考虑,统一制定更为合理的资金平衡方案。
缺憾:一街之隔保护效果迥然不同
在与国盛胡同一街之隔的中绦胡同,评估组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条临街更近的胡同显然被过量地“开发”了。由于房屋权属人众多,大家都看中了旅游开发这块唐僧肉,你家占地开饭馆,我就盖二层开咖啡厅,小餐馆、小卖店、酒吧、三五百元一个月的低档出租房,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层出不穷,让本来不足5米宽的胡同变得更加拥挤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