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平房改造的问题由来已久。年年提、次次议,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不断出现新问题。据统计,北京市现有的危旧平房已由解放初期的5%上升到了70%。近年来,虽然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许多资金,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文保区胡同平房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不容乐观,旧城保护区内房屋
建筑、街巷胡同正在迅速破败,保护区的历史风貌正在迅速丧失,形势逼人,亟需市区两级政府提高历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抓紧编制旧城保护规划及工作进度表,在落实环节上下功夫,加大力度,快速推进。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调查后认为:
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文保区保护更新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被动式的消极“保护”替代动态式的积极保护,出现了愈旧愈保、愈“保”愈破的现象;存在等、靠思想,忽视民生问题,在这种“保护”思想的指导下,文保区内的建筑质量急剧恶化,文保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建筑破败,风貌渐失。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期,北京旧城内共有房屋17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00万平方米,绝大多数是平房。当时危房只有80多万平方米,仅占房屋总量的5%左右。几十年来,由于产权制度、住房政策发生了变化,致使各方利益和责任不清。大量的公有住房,由于房租很低,房管部门不能保证其最基本的维护,更谈不上住房条件的改善更新和建筑风貌的保护。即使是私房,由于其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也谈不上对房屋的基本维护。由于历史上欠账严重,多半四合院已蜕变为大杂院,这些大杂院比比皆是,基础服务设施不全;随着外来务工人口大量涌入,群租群住现象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目前旧城内的危房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文保区用地总面积约870万平方米,其中平房区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占保护用地的45%,主要集中在什刹海、西四北、白塔寺、南闹市口保护区内。据西城区2006年3月房屋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西城区共有住宅平房共117241间,面积158.29万平方米;Ⅲ类(一般破损)、Ⅳ类(严重破损)和V类(危险房)危旧破损的建筑面积为119.38万平方米,比例高达75.41%。
现有规划粗犷,缺乏针对性指导。目前针对旧城保护的规划有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详细规划、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皇城保护规划,还有正在编制的二环内旧城保护规划等。应该肯定,这些规划对于文保区的保护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规划更多的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明确了各个保护区的性质、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的范围、应遵循的规划原则、保护的总体标准,而对于各个保护区的具体要求、控制目标、修缮标准、设计规范等方面工作缺乏很强的针对性以及更为细化的、能够指导实施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政策法规缺乏细则。文保区有关文物、交通、环保、绿化等专项规划和法规目前尚不配套,一些政策实施细则迟迟未出台,在实际推进中,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标准、重点不同,缺乏有效的协调,致使实际操作中互相推诿、扯皮,相关审批部门和修缮部门无章可循,严重地影响了平房改造工作的推进。
综上所述,尽管市政府已出台了文保区相关的规划、法规,但由于对保护和更新在认识上缺乏科学的认知度,在实践中缺乏整体性、针对性、指导性、配套性较强的规划,致使文保区平房改造进度缓慢,而文保区内75%的危(旧)积(水)漏(雨)平房正在迅速地破败,形势严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