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保护改造 >>
 
“大难兴邦”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深层变革

时间:2011-06-07  来源:中国信息报  作者:魏武 卫敏丽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先后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资金或物资援助。

中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表现出的开放姿态和大国胸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参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由政府主导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一只手,或许透着柔弱;相挽的千万只手,则能撼山动岳。

人们清楚地记得,汶川地震消息传来,北京、上海、广州……千里之外,千万条“黄丝带”走向献血车、走向捐款箱;志愿者、民间救援队、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千万颗焦灼的心,千万双援助的手,霎时与灾区人民连成一体。

地震发生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机制,19个省市立即行动,对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实施对口支援帮助。奋战在灾区的数万名援建者,用心血、智慧和汗水,与灾区人民一起,托起恢复重建的希望。

“政府一声令下,全国立刻动员起来。”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对口支援机制成为提高灾区恢复重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举国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呼吸,面带微笑和旁边的人握握手。”绵阳九洲体育馆,作为“希望九洲”黄丝带行动的志愿者,来自南京的王宇诚耐心地引导十几位受灾儿童学习自我管理。

数字显示,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2008年5月12日,北京8家民间机构联合发起了“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救助活动。

5月13日,成都“根与芽”、“多背一公斤”、NGOCN网站以及其他几家民间组织决定实施联合救灾行动。地震发生后短短半个月时间,全国120多家民间组织加入这一行动。

……

关于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各方力量的关系,有人作过生动的描述:如果政府和军队力量是心脏与主动脉,民间组织是血库,协调性组织就是静脉,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具有突出优势。

专家认为,对口支援、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开放、透明,各种社会力量的充分整合,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从简单原始到现代高效——科技的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风头正劲”

灾害突降时,效率是生命的同义词。

33年前,唐山大地震夺去24万多个鲜活的生命。那时,没有机械、没有通信、没有装备,用于抢救一个个生命的,只有双手、铁锹、钢钎;没有精密的电子仪器,大雨中的唐山机场内,飞机起降一度仅靠肉眼指挥。

33年后,灾害向汶川袭来时,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直升机、巨型运输机……数以千计的重型机械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出现,成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关键手段。

科技的巨力,可以化千里为咫尺,事半而功倍。

从无人飞艇到探空气球,从有人飞机到无人飞机,从光学卫星到雷达卫星,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在对灾害与环境状况全天候动态监测预报的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中,高科技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民房、车间、细流、巨川、受灾范围、火点面积……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源源而来的数据化作一幅幅图片,清晰地展现出灾害发生的情况。

“过去救灾主要靠人力。我们即使到灾区,所了解的也只能是点和线上的情况,很难做到全面准确了解。”方志勇说,如今有了这些“天眼”相助,对灾情的把握就可以“八九不离十”了。

“专用卫星的使用标志着我国把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史培军认为,先进技术的运用,为重大自然灾害的核灾和指挥系统及时处理灾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促使我国的灾害测量由不准确定量向准确定量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组事实,见证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断提高,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能防御50年一遇洪水。伴随国家财力的增长,我国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持续提高。

——重点研究开发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森林火灾、溃坝、决堤险情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字字千钧。

——提升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水平,建立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全面提高城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绘就我国综合减灾工作蓝图。

——从备灾、应急与救灾到灾后重建,从生产安全到救灾救济,从应急管理到风险转移……短短几年时间,原先只有单一救灾功能的减灾体系迅速完善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防灾意识、知识水平、避险自救能力……与灾害预防有关的科技知识写入课本、走进课堂,从单灾种到综合灾种的防灾教育和科技支撑体系已经建立。

——从沙尘暴到地质灾害,从海洋浮标到环境监测站,从水体污染到农业病害……我国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范体系与能力基本形成。

……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我国的减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等。

一个智慧的民族,必能历难而弥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设立国家防灾减灾日,意在警醒全社会,必须提高防范风险意识,必须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放眼未来,以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为动力,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必将进一步深化、提升和完善,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大难兴邦”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深层变革 的资料
· 第十一届(2016)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6-15]
· 第十一届(2016)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6-15]
· 《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五期目录 [2016-05-31]
· 《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四期目录 [2016-05-31]
· 《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三期目录 [2016-05-31]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