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城区铁架林立,机器轰鸣,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东昌古城建于宋,繁荣于明清,聊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昌古城地位尤重。在古城保护与改造过程中,在打造中华水上古城的进程中,如何留住历史,延续古城文脉,东昌府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劳的汗水,他们用自己精诚的心血讴歌出一曲保护古城文脉之歌。
汗水洒落觅踪路
每天清晨,当东方刚刚微亮时,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于忠胜就已在古城巡查,保护古城的“记忆”。古城拆迁,吸引来很多“文物贩子”,他们拿着探测仪,像扫雷似的,在古城拆迁工地蔓延开来。他们挖出的一砖一瓦,可能没有多大“金钱”价值,但在于忠胜眼里,这是东昌古城历史底蕴丰厚、经济繁荣昌盛的最好见证。
东昌府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坐落在古楼东北角,在这不到60平方米的三间办公室里,管理所的6个同志演绎出一曲古城文脉保护之歌。时至盛夏,越来越多漂亮的身影,美美的走在大街上,文管所的女同志,却放弃了高跟鞋,换去了淑女裙,披上衬衣,带上工作证,拿着大大的编织袋,开始了又一天的寻觅。天气干燥,满天飞舞的尘埃夹杂着热气时不时地扑面而来,将她们每个人的头发都吹的锈涩不堪;早晨走时孩子还在梦中,晚上回家已是星辰满天,这,对她们是家常便饭。文管所的男同志迎着烈日,那被紫外线扫过的皮肤,早已变成了两段色彩,还是要爬上那陡立的土坡,一来阻止乱凑热闹的市民捡拾,二来捡拾那些被文物贩子遗漏的瓦片。
泥土褪尽现华彩
白色瓷片、红色瓦片,破旧陶器,锈蚀的钱币,当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洗去尘土,那一件件物件就现出昔日的光彩。踏雪寻梅、鸳鸯戏水、松鼠嬉戏等一幅幅情趣风景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为方便研究,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把捡来满是泥巴的残片泡在水桶里,找来了橡胶手套和牙刷,慢慢的洗刷着……虽然会时不时的划破手套刺到皮肤,可这个时候,是他们最轻松,最幸福的时刻。一个个褪去泥巴的残片下面,竟是另一番风情……白、青、蓝、褐、黑五颜六色,动物、植物、人物栩栩如生。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将它们晾干,规整的摆开,一个个的宝贝起来。他们请来了文物专家,市文物局的孙怀生老局长做了初步鉴定,说这些残片碎瓦虽不值钱,但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见证。
厚重文脉展繁荣
白色是宋代的烧白釉,主要特点为笨拙,厚实,碗内底部有支烧留下的支丁痕迹;青色的碗底内部的露胎,说明大部分为叠烧,为元末明初的龙泉窑制品;那亮晶晶的褐色陶片,则为明代茶叶末釉瓷片;内部粗糙,外表光滑,白色带有褐色花卉的瓷片,是宋代磁州窑出品。这里面,最吸引眼球的,当属青花瓷了,它们釉色青亮,虽然残缺不整,但也遮不住图案的生动细腻……
聊城古城区从宋代至今一直为鲁西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当时一府,一阁,一院,一观,一园,一亭的美感,构成了叩人心扉的古城丽影。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早已换了人间。一座古城,千年文脉,现在很难有人将古城这般沉落的模样与繁华联系在一起了。在被挖出的土层中,到处是散落和掩埋的古青砖和碎瓷陶片。截止目前,文物保护管理所已经收集出土文物600多件,主要有瓷器、陶器、钱币、铁器、石刻等。恰是这些文物,幻化出了当年的史迹,折射出了历史的影子,为揭开昔日繁华昌盛的运河古埠面纱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