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据说现在我国约有180多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很多地方建设地标性工程,不断刷新“第一高楼”的高度。日本媒体近期报道,中国已经建成了10座以上高于日本第一高楼的建筑,还有大城市正在建造60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您对此怎么看?
侯杰:中国人向上发展的愿望,最近这些年得到充分实现。前几年比电视塔的高度,现在又争建“地标”,价值究竟多大,值不值得这么做,恐怕真的要考虑。建高楼满足了“城市形象”的简单要求,但也要考虑老百姓呼吸在什么地方。像香港的中环确实高楼林立,但也不乏市井风情。
这些年,我们看到各种奇怪的建筑式样都来到中国了。只考虑某个建筑的设计,不考虑整体环境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也会出问题。有的建筑很漂亮,设计也不错,但接不上这个城市的地气。“和谐之美”是很重要的,不要弄得驴唇不对马嘴。
有些城市在强调统一规划的时候,违反了规律。比如,天津正在整修街道商户的招牌,不同类型的商店,招牌弄成一个样子,弄得基本的广告功能都降低了。台北、香港吸引人的那些商业区,招牌林立,特色分明,不仅构成整体的区域特色,还散发出强烈的商业气息,展现出城市的活力。商业社会有多年运作形成的模式和文化,应该尊重。
我赞成城市的大力开发,但在书写新的历史时,要给传统的历史文化一个合理的位置,千万不要把历史当成包袱。在城市品牌的塑造中,请中国文化学者参与其中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另外,决策者应该充分尊重公共舆论,真正倾听当地人、文化学者对保护历史文化的肺腑之言。即便有些不那么顺耳,也不能排斥。我认为,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一点历史知识。主政者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话,有些事情会做得稍微明智一些。城市怎么发展、怎么创造,有历史规律。越是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历史经验越是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