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活态文化之城
出生于公元前552年的孔子,和180年后出生的孟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孔孟的家乡分别是曲阜和邹城,如今同属于济宁市,相距不过20多公里。而从曲阜到邹城这个地域空间,也就成了孔孟文化的时空载体,留存至今的遗产仍然丰富而深厚。“方圆200平方公里的地方,居然汇集了纵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127个重量级文物点。”刘兆丰说。
2009年12月,在世行推荐下,刘兆丰第一次访问孔孟故里。其时,距离标书截止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他还没有决定是否参加“孔孟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研究》投标。“一是心里没底,不知道是否有能力做得正确;二是对孔孟文化只有遥远的景仰,还没有深切的感受。”
两天的考察令刘兆丰深感震动和忧虑:作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除了目前得到保护并显示出其价值的三孔、三孟面临保护与利用难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明故城和邹城两座故城,由于经费、技术措施和管理等等的原因,经过了长期的衰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消失,与之紧密相关的古城历史环境,也处于严重的威胁甚至湮灭中。
即使是被奉为中国文化圣地的曲阜,尽管近年也有若干较大投入的建设,但在刘兆丰看来,大多是出于发展表浅旅游的目的,少有充满人文品格的、对文化遗产真正尊重和高度专业化的建设,许多散布各处的重要的遗址状况堪忧。“古民居在大量消失。60年前曲阜拥有1000多间古民居,3年前就只剩下89幢了,到我去时,又少了20几幢。”
刘兆丰看到,曲阜、邹城面临的真正挑战是:
如何重建一个活态的文化之城,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旅游地保留几处历史文物供游客参观?
如何通过保护和建设来展现和阐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同时建立真诚的、有意义的与世界对话的机制使之与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观念相容互释,引导中国文化的当代走向?
“这也许是这个项目应该承担的真正责任。”刘兆丰说:“我同时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规划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接下来的3天里,刘兆丰几乎夜不成寐,赶在邀标截止前做出了标书。几天后评标结果宣布,贵州建筑设计院在包括国字著名单位在内的众多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高出其他单位的编制费用获得“山东孔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委托,为举世瞩目的“孔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总体思路、综合方案和制度设计。
寻求祖先精神文化脉络
世界银行所要求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应于欧美的项目前期研究和全面前期设计,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国内该阶段要求,同时国家标准又有不少特定内容必须同步做好。期间,刘兆丰率领规划团队15次赴孔孟故里,“每次都怀着敬畏之心,战战兢兢,不停学习,寻找祖先精神文化的脉络。”
他们重新理解孔孟文化遗产,梳理其与空间及时间的关系,与山川的关系,与村落城市的关系,与文化生境和政治制度的关系,建立孔孟文化遗产的完整理解体系,在此基础上反复进行项目鉴定、决定取舍。
他们需要不断与各方沟通,在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民生和社区参与、文化的活态保护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更严峻的挑战是,“孔孟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思路何在?刘兆丰付出最多的精力是和来自美英意等国家的世行专家们的不断沟通和激烈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