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的一场大地震将唐山这座工业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35年后的今天,一座新的生态园林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地震以前,唐山是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建设也起步较早,虽然城市规模不小,但是环境质量受工业的影响并不符合一个大城市的标准。震后,全国各地的专家参与新唐山的城市建设,重建工作更注重城市规划、绿化程度和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把唐山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唐山建成生态文明城,成为宜居的幸福之都。
环城水系建设
唐山市环城水系工程主要包括唐河、青龙河、李各庄河改造,凤凰河道,唐河水库引水工程及滨河景观道路建设四项内容,通过新建13公里的凤凰河与南湖生态引水渠相连,并同南湖、东湖、凤凰湖相通,形成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的水循环系统,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长约57公里的环城水系,构筑起“城在水中”“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滨水生态景观。
环城水系的建设,对改善唐山的整体生态环境和推动城市改造、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环城水系将拥有13平方公里的蓄水面积,使市区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处在滨水或近水区域,使唐山真正成为山水生态城市。
根据环城水系工程的总体规划,整个水系将分为8个主题功能区,即郊野自然生态区、城市形象展示区、工业文化生活区、湿地生态恢复区、现代都市文化景观区、滨河大道景观区、都市休闲生活区和湿地修复景观区。环城水系形成后,河道平均宽40多米,需水量5000万方。环城水系整合了市内所有径流资源水源充足,同时,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城市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完善。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是唐山确定的基本发展方向。在这个思路引领下,环城水系的开发建设在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沿河区域通过规划调整,促进市区工业尤其是高能耗工业企业搬迁。
南湖生态城建设
南湖生态城南湖生态城是集经典风景、生态功能、历史文化、城市活动、体育旅游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好玩南湖、生态南湖、神奇南湖”准确概括了南湖的特色。湖水、绿地、城市森林、花草组合成了天然的生态景观,置身优美的意境中,如江南水乡,烟波如幻,任人遐想。
昔日的南湖还是一片采煤塌陷区,几十年的沉降过程使采沉区内杂草丛生、坟墓遍地、污水满沟,成了人迹罕至的废弃地。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维护,南湖已经成为唐山人游玩的风景区。南湖先后获得河北省第一届“人居环境奖”和国家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度,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如今的南湖成为集休闲、观光和水上活动于一体的乐园。这里的开发建设充满着生态理念:林木成行、绿草如茵、蓝天碧水。各项节能环保设施遍布其中,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大小的水面,更增添了无限的灵气,成为城市的生态氧吧,这里不仅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中国闻名的“华北水城”,还将建成新的政务中心、商务中心,成为唐山“城市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南湖生态城,一个唐山人为之骄傲的地方。
滨河大道建设
地震以后,唐山的城市街道损毁严重,震后建设中铺设了宽阔的柏油路,并且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随着城市建设向生态文明城的转型,唐山的道路也多数进行了拓宽改造,道路更宽了,修路材料更环保了,其中最能代表城市道路水平的就是滨河大道。
滨河大道(河北路—建华东道)位于唐山市区唐河西岸,北起河北路,经荣华道、河茵路、龙富南道、长宁道、裕华道、朝阳道、长虹道,终点为建华东道,道路全长为4927.655米,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投资1.2亿元。本工程为新建工程,是环绕城市母亲河——唐河修建的一条集交通、景观等为一体的环河景观路。此路的建成既增加了一条我市交通干道,又使环城河的改造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