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城媒体报道,坐落于美丽的荔枝湾涌河畔、有着“最美西关旋梯楼”之称的陈廉伯公馆,修复工程迟迟未能开工,已经变得伤痕累累,甚至逐渐背上“鬼屋”的恶名。同为西关大屋保护群之一的蒋光鼐故居,修复方案也是8年内3易其稿最终被拖成了危楼。
对于旧城改造,尤其是具有典型近代西关特色建筑的修复,我始终抱有谨慎的态度。未经充分论证而仓促上马的修复工程,无异于野蛮施工,有关部门“非常重要,一定认真重修”的观点也值得肯定。
然而,“重要”和“认真”不能成为修复工程一拖再拖的理由,毕竟经过多年的岁月沧桑,许多西关大屋已经到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重要关头。老建筑其实与兵马俑一样,在没有成熟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之前,最好的策略就是维持原状。然而兵马俑倒好办,两千多年来都是埋在土里,不挖出来就是了。老建筑却始终暴露在烈日和暴雨下,维持原状谈何容易。
漫步于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就不难发现,无人居住的老房子破败的速度是惊人的。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这些西关大屋,大多数已是人去楼空,所谓的维持原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时间拖得越久,修复的难度就会越大,老房子中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或许就此湮灭而无迹可寻。由此而更突显修复工作的迫切性。
如今,这些原本略显陈旧但仍不失生活气息的西关大屋,迅速沦为“凶宅”和危房,可见当初未经充分论证的,并不仅仅是具体的修复方案,而且还有改造的整体推进策略。西关大屋的修复方案屡次被否定,不难看出有关部门在如何让老房子“活着”的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说是对改造工作过于乐观了。既然现实如此,今后对于类似的改造工程,是否可以考虑保留老房子中的部分居民,以维持其中的“人气”,让老房子作为生活建筑的功能得以持续?跟简单的围蔽和木板封门相比,原居民或许是西关大屋更合适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