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时代经典或具有良好形态的优秀历史建筑,完全应该原汁原味进行以保护为主题的适当更新,甚至适当恢复一点老古董以期与老城整体氛围相协调。那么,对于老城中已不复存在的民间遗存,是否可以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规划建设呢?
利用节假日,七岁的非非小朋友经常跟随父母到一些城市游玩。无论是省内的淄博、烟台、潍坊,还是北京、太原、郑州,每次一出火车站或者机场,非非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跟济南一样啊?!久而久之,非非甚至不太愿意再跟着父母出去,原因是“到处都差不多!”
的确,漫步国内大多数大中小城市,人们普遍感觉到它们的面貌大同小异。近些年来,国内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不光是业内专家,连普通百姓都深有感触。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多年来一直以“现代风貌”为主导,以至于忽视了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弘扬,代之而来的,是具有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大量消失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
对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前就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概括出的“十二字现象”,即“中而新,西而新,中而旧,西而旧”,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2006年10月,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这是在“中而新”理念下诞生的“苏而新”代表作品,赢得社会各界好评。作为一座同样拥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否可以探索一条“中而新、济而新”的城市建设之路?记者连日来做了相关采访。
在今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千城一面”、“千楼一面”,找不到城市的特色、看不出故乡韵味的时候,
很多人开始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我们的中华文化、民族特色和精神应当寄托在什么样的城市载体上?其实,这些问题,早在我们建设新中国、复兴经济的时期,就尖锐地存在过。以梁思成为首的中国建筑业界的一批有识之士,曾进行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建筑实践,留下了许多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很好总结、学习和继承的指导思想。
从梁思成的“中而新”到贝聿铭的“苏而新”,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带来诸多启示
1950年,在梁思成与另一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提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不惟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这种新形体后被概括为“中而新”,即是用“具有现代的中国特色”来要求我们的建筑创作。
在建筑实践中,“中而新”的理念被很多著名建筑设计专家所接受,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这一理念的代表作。苏博新馆是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中国的收官作品,它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主庭院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定位。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它所遵循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除了苏博新馆之外,还有一些建筑设计也贯彻了“中而新”的理念,其时代感和文化感得到较好结合。比如以中国塔的外观设计为原型的世界第四高楼上海金茂大厦,它力求寻找一种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历史建筑文脉相沿袭的结合模式;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厦,整栋大楼以竹子的造型作为设计蓝本,竹虚心而有节,是传统文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和隐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由巨型钢构架构成但结构神似中国传统木建筑,同样是“中而新”的成功实践。
“济而新”的提出者认为,探索寻找“济而新”的发展道路,既要保证“济”又要追求“新”,针对的是城市中已不复存在的民间遗存,目的是让了解热爱济南的人都喜欢这个城市,让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之路走得更远。
与“中而新”、“苏而新”一脉相承,探索一条“济而新”的发展道路,也是济南市规划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意匠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刘奎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