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古称涪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禹羌文化、白马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李白文化、红色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境内更有厚重历史人文风采的古蜀道线路,梓潼段更是古蜀道南端一颗耀眼的明珠。保护、开发、利用好蜀道文化线路,对于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区域人文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及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绵阳境内古蜀道文化基本情况
在境内梓潼,有自北而南穿境而过的古金牛蜀道,境内著名风景名胜七曲山是剑门蜀道翠云廊的起点,三百里翠云廊由此蜿蜒向剑门关。因“千里天府,此为屏障”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历朝历代之交通、军事重镇,历经千年留下了众多历史人文遗迹,形成了一大批以古庙、古柏、古文化以及红色旅游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
1.丰富的历史遗迹。绵阳梓潼悠久的历史,涵盖了灿烂多元的秦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唐文化。梓潼历来为兵家必争、商贾必经、游人必游之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至今还可见五丁开山、贞观石刻、诗圣遗赋、明皇幸蜀、道子遗迹、诸葛伐魏、相如读书等遗迹。
2.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有孔子,南有文昌。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影响深远,其精髓深深的植根于民间,植根于世界华人心中,梓潼被公认为文昌故里,七曲山大庙被誉为文昌祖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昌洞经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音乐活化石”。分布的文昌神话传说、大新花灯、马鸣阳戏、文昌木刻、文昌年画、文昌庙会等大量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蜀道历史的记忆和表达,更是对蜀道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呈现。
3.享誉天下的七曲山大庙。位于梓潼县的七曲山大庙是古蜀道的咽喉所在,历来香火鼎盛,文脉相袭。七曲山大庙祭祀着掌管天下功名的“文昌帝君”,历经一千余载,今存楼阁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之精华,有殿堂楼阁23处,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古建筑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曲山大庙所在的七曲山风景区集“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区先进单位”、“全国旅游文化示范地”等多项殊荣于一身。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相互交融,浑然天成,景区古柏苍翠,遮天蔽日,香烟袅袅,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的高品位、深内涵旅游景区。七曲山风景区纯古柏林占地700余亩,有千年古柏2万余株,纯古柏林世界唯一。被誉为“古柏大观园”、“森林活化石”、“天然氧吧”,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
4.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中国“两弹”城、中国第二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位于梓潼县长卿山西麓,“两弹”元勋邓稼先长期居住工作于梓潼,“两弹”城景区现有邓稼先纪念馆、民族魂碑林、战备洞等景点。作为“两弹”精神的探源地,“两弹”城是现代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家园和红色旅游亮点。
二、强化举措,推进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近年来,为了推进古蜀道保护开发工作,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古蜀道是一条聚满了历史文化珍宝的黄金线路,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对于保护、传承并开发好独特的文化遗产,我市高度重视,成立了政府主导的蜀道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公安、林业、文化、旅游、水利、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切实加大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
2.制定规划,增强实效。1994年,梓潼县人民政府制定了《梓潼县旅游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计划纲要》,确立了以大庙文昌文化、长卿山汉文化,卧龙山三国文化以及南北蜀道线(从石牛到演武)、东西三国文化线(从御马岗到卧龙山)为主的全县旅游总体发展格局;切实加强对历史遗迹和蜀道文化的保护。2005年3月,县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5]18号文件),推动古蜀道文化保护逐渐走上了法制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