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下来,像平遥、丽江这样保留着相对完整的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不多,甚至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像样的历史文化街区都看不到了。在许多城市,历史的东西消失了,一些文化街区上,取而代之的是乏善可陈的新建、仿建建筑,许多是所谓的假古董。”昨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总规划师、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所长张兵博士的一席话,引得阵阵掌声。
1
旧城改造
不少是“建设性”破坏
很多城市在建设中,不但“新城不新”,有的甚至“古城不古”。
“许多城市在积极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同时,却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号当做旅游宣传的一顶桂冠、一张名片。”张兵说,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中,出现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其根源主要是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的领导甚至偏面地认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张兵怒批,在建设决策中,有的领导逃避领导者应有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甚至轻蔑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各种所谓的“正当的”理由在历史城区中继续着这样那样的“建设性”破坏。
2
南京城南
一些仿古建筑不是“旧模样”
上世纪,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战”曾引发全国关注。张兵说,虽然2006年,福州市政府花费巨资将多年前卖到香港商人手中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赎买回来,但他重走那里心情却很沉重,因为看上去修旧如旧的不少仿古建筑,完全不是按照历史打造的,而是用新的定义建设了新的模样。在张兵展示的照片中,记者看到,仿建的仿古建筑的确不同于“三坊七巷”的“旧模样”。
这样的情况在南京市熙南里街区、门东等地也有所存在。张兵还走访了南京老城南,他在明城墙上朝门东俯拍的照片上发现,南门老街旁仿建的一栋建筑(注:原该建筑拟打造为沈万三故居),其比例明显被放大了,不像南京历史民居的风貌。
张兵说,部分城市的决策者将自己理解的“历史”,以及从别的地方学来的表现历史的办法任性、自负地强加给城市,这样的保护其实是毁坏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过去多年屡禁不止的"建设性"破坏,在许多城市开始转化为"保护性"的破坏行为。”
3
“真实性”
如何界定需好好研究
“修旧如旧(做旧)的技术,目前建筑水平已经很高,这个词当年也是规划师说出去的,但实质上很多时候把真实的历史掩盖掉了。”张兵说,他也跟很多政府的官员以及专家讨论过,完全复建,很难有推广的价值。
“有的老建筑花了很大功夫拆除了,再重建,有时却不能承担现代化社会的活力。有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商铺,就因为仓库用房不够,而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张兵说,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如何保证“真实性”面临着“两难”,有时他自己也很困惑。
不过他建言,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者应当反思以往的做法,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文脉关系,对此开展独立的思考,真正研究出一些东西;“真实性”的界定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不断努力探索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