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传统工业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大批失去了原有使用价值的工业建筑占据着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被当成城市的垃圾和累赘。一个“拆”字、一个圈儿,让这些古老的工业建筑再无容身之地。
当前,人们普遍只看到厂房下面土地的价值,少有人意识到,老厂区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远远超过土地本身。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美学及生态科学价值,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见证。在前不久召开的“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业内专家一致表示,保护和利用城市工业遗产,是善待社会历史资源、保持城市生机魅力与原真印记的科学文明之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可以重塑城市物质空间特征和城市性格,突出城市文化特征。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珍珠”被当“石灰”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场所只是生产加工和劳动就业的地方,难以将它们作为文化遗产而纳入保护之列。更有一些城市决策者认为,从生产领域淘汰下来的内容是废弃物,且形象丑陋,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和障碍。正因如此,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长期被忽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尽管部分工业遗产开始受到保护,但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传统工业城市,尚未认识到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事实上,工业遗产并非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虽然较之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工业遗产的消失导致的文化遗产断层,将对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指出,我国许多城市现在还保留着一些老工厂、老厂房,这都是工业化的标志和象征,这些工厂、厂房是我国工业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珍珠的成分其实就是碳酸钙,也可以拿去烧石灰。现在有很多城市把这些工厂、厂房迁到城市外面去,甚至是直接简单的拆掉,这对工业遗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些行为无异于弃珍珠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于不顾,直接把珍珠当石灰。”石楠说。
缺乏法规和统一规划 “救火式”保护且行且思
由于缺少法律保护,在巨大的土地价值利益驱动下,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除的危险。
“我们的工作要与时间赛跑,却常感到有心无力,朋友总告诉我,哪里又拆掉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焦虑地说,“由于工业遗产所在地用地性质至今没有转换,大量产业地段仍缺乏法定的保护地位,致使许多依托工业遗产发展起来的创意园区,至今仍游走在‘拆’与‘不拆’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