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修复成效显著
根据“整体创造、有机更新”保护修复原则,街区保护性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街区风貌恢复。按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传统样式修缮或复建南长街两侧等建筑房屋近300间,民居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张氏嘉乐堂、王氏槐荫堂、薛南溟旧居等多间名人故居、老宅也已修复完成。目前,片区也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南下塘沿河民居修复,已经开始向全市人民展示。
提升街区基础设施。建成了知足桥路、大窑东路,建设了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南禅寺地下停车场、跨塘桥地下停车场,同时加强水上桥梁的保护修缮,主要保留和规划桥梁达11座,并合理布局码头渡口,恢复了水弄堂景观。
美化街区生态环境。大力推动以水环境为重点的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工作。协同市水利部门对古运河南门桥-南水仙庙、伯渎桥-兴隆桥两段共河道实施清淤,对跨塘桥-水仙庙段河道进行驳岸整治;采用先进的美国"阿克曼"技术,综合生物、物理、化学手段优化运河水质,辅以管理养护,目前古运河南长段水质逐步好转。
此外,片区还将地源热泵技术运用到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中,既节能环保,又避免了悬挂空调外机而更好地保持了街区的风貌。
从被人遗忘的角落,到受人追捧的热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能有今天,受益于决策层当年对这片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了及时而有力的保护性修复。得益于决策者对文化之于一座城市的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胸襟和勇气。
古街古弄尽显江南韵味
地处闹市区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2008年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为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江南人家历史文化街区。街区依河而建,因水而市。
据考证,清名桥历史街区在宋代以驿道驿馆为雏形,至明清而兴旺。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历史文化水道在街区相会,形成了街区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人文风情,并至今保留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充分展现了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
街区内古运河清名桥段长1.6公里,河面宽约20米,两岸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除水码头外,还有“官码头”、“神码头”、“丝码头”、“窑码头”等,形成了千里古运河独特的“水弄堂”景观。由于受到良好保护,街区内至今依然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以及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古河古桥、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窑古庙等交相错落、互相辉映、蔚为大观。
以清名桥历史街区为中轴的古运河片区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18.78公顷,风貌协调区规划面积44公顷。街区于07年启动保护性修复工程建设以来,按照全市“退城进园”工作的部署,结合片区建设需要,目前已完成企业收购16家,腾地近1060亩。同时,在合理确定保护区域、充分考虑聚落保护。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居民的,更是全无锡人民的。”南长区委书记刘霞说:“她的修复和改造,惠泽了百姓,延续了历史文脉,为无锡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无锡的,文化的,世界的。明天,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