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于古建老宅的保护利用上,虽然这些年有过一些成功的案例,但由于配套制度和措施没有及时跟进,以及技术、资金以及操作层面上的情况,总体上还是零散运作,而且实施难度较大。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市已经从战略层面上把老宅保护和利用工作推向了前台。8月8日,苏州古城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程正式启动,潘世恩故居、德邻堂吴宅、潘镒芬故居等12处老宅被列为试点,市政府将投入1亿元引导资金,对这批老宅进行统一的保护性修缮和科学合理利用。这是我市有史以来首次尝试系统解决这一课题。为此,我市协调各方力量,成立了“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指挥部”。目前,12个试点项目中,位于大儒巷6号的丁宅已正式奠基,开始实施整体移建,其它试点老宅也正紧锣密鼓地在进行调研、论证及实施多元化运作。
对于这一变化,负责主体实施试点项目的苏州文旅集团下属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林强有深切体会。他说,这一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古城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市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安排了相当的资金,同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这让我们对老宅焕发青春充满了信心。
规划整合,历史建筑可望成旅游新名片
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是推动苏州老宅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前提。为了更好地对老宅实施全面保护利用,据苏州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葛昕介绍,规划部门正在编制《古建老宅保护利用规划研究》,以苏州古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即古城;二线,即山塘线和上塘线;三片为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片)22.63平方公里范围为规划研究对象,对其中121个文保建筑和232处控保建筑,根据每个古建老宅的历史沿革、人文内涵、历史功能、建筑面积及周边交通区位等因素,建立信息库,分别提出保护、整治等引导性意见。
随着试点工程的启动,今后将有更多古建老宅被列入保护利用工程。对于这样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各方人士寄予了厚望。
文史学者徐刚毅对苏州老宅具有深厚的感情,但谈到老宅,他更多的却是着眼未来。他说:“并不是仅仅生活富足,我们的未来就美好了,未来应当是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有品位的生活。”因此,保护利用好老宅,是百姓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他认为应通过试点,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合理利用等方面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老宅保护利用探路。
平江区,是我市拥有老宅资源最为丰厚的城区。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平江路,看似漫不经心的支巷里,深藏着许多曾经名动一时的名人故居。这里有在清朝“占城一大半”的贵富二潘的旧宅,有从苏州走出的史学大家顾颉刚故居,也可寻觅到颇具传奇色彩的奇女子赛金花的影踪。今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也成为撬动苏州历史文化现代转型的一个杠杆。在平江区旅游局局长包维明看来,苏州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古城旅游是一个核心品牌,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老宅,特别是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是这一核心抓手中的“牛鼻子”工程。开发好老宅,利用老宅本身的建筑形态及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展现给游客,可以形成从古典园林、博物馆到古宅、再到特色街巷的连点成线、成片的古城旅游新格局,使得古城的老宅文化与园林文化、博物馆文化一起,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城市精神的一张张新名片。
而在苏州,可以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城市新名片的资源有很多。从隋至清,苏州出了50位状元,明清两代的苏州状元府第还有多处存留,如位于十全街的彭定求故居、平江路钮家巷潘世恩故居、阊门内下塘陆润庠故居等。这些状元府第资源,何不有意识地培植一条以“状元府第游”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游线?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地的苏州,明清时期商贸盛极一时,各地商会会馆遍布苏城,那么,作为传统商业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如此大规模、各具特色的商会会馆资源能否作更进一步的整合开发?
在探访一座座老宅的过程中,记者感到,在新一轮的老宅修缮和利用中,如何根据不同文化内涵及地理位置对老宅进行系统归纳整合,将散落在古城深巷里的数百处古建老宅串起来,以线带片,以片带面,推动苏州古建文化朝集聚型、产业化方向发展,这应该是苏州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