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的第一天起,本报启动了一组系列报道,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苏州老宅。不知不觉间,已有20处经典苏州老宅的重焕青春见诸报端。记者们的笔下,再现了苏州老宅的前世今生,过去的风光,曾经的暗淡,再度的辉煌,当然,也有的正翘首期盼着新生。
最初,老宅的印象是灰暗的,就像触碰一件尘封久远的旧物。随着走入老宅的深处,触碰的人与事越来越多,深藏于老宅中的闪光点,让记者们眼前越发敞亮,同时也触发了对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古城遗产的思考。
苏城老宅,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来说,老宅的确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系列报道仅精选了苏州老宅中的20个,而深藏于古城街巷内的老宅却数十倍于这个数字。据市有关部门介绍,苏州全市范围内的各类文物保护建筑总数达690处,古建老宅总面积超过了180万平方米。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资源,主动服务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是一个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新课题。
曾经的名人故居,是苏州古建老宅的最大特色。走进一座座老宅,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一座老宅都有其特别的精彩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我们选取报道的20处老宅中,老宅的主人有的是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有的是富甲一方的商贾之家,有的是造福乡邻的医药世家,更有在当时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士族官员。他们的故事,因为有了老宅的载体,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广泛传颂。
从阊门外明代大学士吴一鹏故居玉涵堂,到平门内桃花坞的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故居;从白塔东路安徽人陆解眉的陆氏半园,到王洗马巷山东河道总督任道镕的经典园林宅第……
往昔的岁月里,有多少文人、官宦、商贾名流从苏州走出去,或者选择这里作为居家之地。他们或者他们的祖辈们选择了苏州,是因为这里历来就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也是因为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而这些历史名人以苏州为家,又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增添了厚重的内涵。
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尹占群对苏州古建老宅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在苏州众多的名人故居中,留存下来的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有80余处,而其中单是状元宅第就有10处。尹占群认为,古建老宅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城风貌的重要载体,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苏州城市品质的体现与象征。非但如此,苏州老宅所呈现的苏式民居风格,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苏州的许多老宅,目前仍是大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因此,对老宅进行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穿越变身,合理利用让老宅造福民生
相比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源远流长,苏州老宅作为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毕竟是物质的,是有着自身生命周期的。老宅历经了风风雨雨,老旧,甚至破败在所难免。许多老宅由于超负荷使用、基础设施差、生活功能缺失等原因,正逐步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从这点上说,苏州老宅不仅对于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具挖掘与保护价值,对它们的科学合理利用,更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事实上,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苏州历届市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各相关部门也都积极做了大量的工作。《聚焦苏州老宅》系列报道中选取的老宅,不乏成功“变身”的范例:平江路方宅、董氏义庄变身为文化型酒店,被网友评为“中国十个最不能错过的客栈”之一;玉涵堂变身成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一处精华景点,成为展示吴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医世家曹沧洲祠变身为沧浪区道前社区的居民活动中心,既是纪念地,也是普通居民的文化乐园……一处处老宅经过城市建设者们的精心打造,在新时代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作为历史对于今人的馈赠,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中,老宅文化正成为当下苏州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