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 维修切忌大拆大建
年初,大连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凤鸣街在市民的呼吁中消失了;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项目彻底改变了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面貌;在北京,大吉片已经面目全非,宣南的历史只能在博物馆里追忆了。在本报主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研修班上,不少专家都表示,历史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历史街区的维护应该是持续的、渐进的。近年来,不少历史文化街区之所以“被消失”,有的是因为市政交通建设被拆除;有的是开发商篡改专家审定的规划方案,肆意拆除,并拆真建假;有的是把商业置于街区保护的前位,使几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历史街区传统生存方式改为单一的商业业态,从此割断了街区的历史文脉。
文保专家谢辰生曾表示,近两年,北京鼓楼地区因为地铁建设,已经有大片胡同和民居被拆除,不仅破坏了中轴线地区的古城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而且驱散了原住民。他坚决反对大拆大建,认为历史街区可以适当逐步地疏散人口过于密集地区的居民,但是必须有所保留。既要严格按照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加强文物建筑的保护,同时也要将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
就在本月初,北京市规划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旧城依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核心,‘十二五’期间也将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然而,根据曾一智写给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委的建议书,北京仍在进行一系列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拆迁和商业项目开发,如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煤市街以东的一些地块开发、杨梅竹斜街改建等,全部以商业开发为目的,并要迁走绝大多数原住民。
“公民参与”有力量
本年度最火爆的两位文保志愿者都是女性,曾一智和华新民。后者在网上呼吁四合院的房主们维护自身权益,并曝光负责北京南锣鼓巷等在建项目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破坏了这一历史街区的原风貌。曾一智则因为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而被大家关注。 每次和曾一智老师通电话,她不是正出发去某个历史街区或者文物点调研,就是调研刚回来。平常的时候,她们随和而感性,但一旦涉及文保,她们就变成了母狮子,是恨不能用身体挡住推土机的古城保护者,即使为此受伤也在所不惜。在她们的身后,是更多的志愿者,因为热爱自己的城市和家园,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文保事业。
更利好的消息来自江苏省无锡市小娄巷。10多年来,住在这个街区的几位老人一直奔走呼吁,为的是将这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下来。今年夏天,在街区居民的努力下,国务院作出行政复议裁决,决定将小娄巷46号整体保护下来。这一结果让许多为保护文化遗产付出努力的人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这也是对公民积极参与文保的最大肯定。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保志愿者的行列,但是,相对于环保公益组织的活跃,文保志愿者组织还是屈指可数。记者曾经认识的一个团队组织今年还因为资金等问题而导致解散,很令人遗憾。志愿者们单打独斗,不仅增加了维权的成本,维权的方式也会受到制约。目前,文保志愿者队伍的发展,除了与社会大环境相关,全民文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来自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鼓励和政策扶持也很重要。
今年5月22日, 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苹芳因病去世。文保界又少了一位敢说真话、坚定的文物保护者。在这里,我们再度重温徐老那些旗帜鲜明的观点和话语, “经济建设要给遗产保护让路”“无论什么情况下,保护都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