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年中,《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等,为今后5年的文化遗产事业奠定了主调。回望这一年,我们既看到政府与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民间参与文保的热情日益高涨,同时也注意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文保单位: 保护与经营如何平衡
今年5月,故宫的建福宫被曝“建成富豪会所”,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在那之后,一系列文保单位“搞商业”的消息接连见诸报端。针对这种情况,8月底,国家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管理规定(试行)》。《规定》禁止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背离公共文化属性,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租赁、承包、转让、抵押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安全隐患。媒体及文博界不少人认为,这一规定的出台是与包括故宫“十重门”在内的近年来一系列博物馆馆藏珍品被破坏、文物单位被租借经营等事件相关的。
其实,将一部分有居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运营,以弥补文物保护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国际惯例。但是各国对此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制定文物保护名录、签订开发契约等方式,并对商业化运营、市场化交易的文物范围做详细的界定,对具体的开发方式也有原则的限制,一般都不能改变建筑本身的用途。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关键在于“适度”,而边界在哪里?平衡之道又在哪儿?这还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引导管理,让文保单位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的开发。
几乎就在《规定》出台的同期,北京刘老根会馆被文保人士曾一智实名举报破坏了不可移动文物晋翼会馆。由于此案涉及名人经营的高端会所,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然而,4个月过去了,曾一智表示:“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依法进行调查后,多次向我反馈:1.承认我举报的内容是实事求是的。2.他们正在调查处理中。但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查处结果的反馈,东城区文委的报告至今依然未上报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
申遗: 有助于弥补历史欠账
申遗,几乎是永远的热词。随着今年6月杭州西湖成功加入世遗大家庭,北京市文物局也高调宣布中轴线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又一个城市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申遗大军!北京市文物局此举可谓用心良苦,此前,北京市曾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但实施表明,这些保护规划和文件中规定的措施根本无法彻底落实,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问题频有发生,甚至有媒体称“北京旧城,拆除从未停止”。借助申遗的契机,北京文保的老大难问题,诸如旧城整体保护、文物腾退等或许有望解决。
尽管民间对申遗的昂贵花费和申遗效果一直有争议,不少专家还是指出,申遗本身是需要坚决支持的。由于我们过去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许多文物景点存在着维护保养不周的情况。各地为了申遗进行了巨大的资金投入,不仅有效落实了保护,而且在环境整治上下大力气,这有利于弥补历史欠账、改善文物保护境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说:“只要一天申遗不成功,就得不断地努力保护下去,这也许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