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丹尼斯·法兰契曼1998年在“城市设计与场所”秋季论坛上就明确指出,要塑造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对于遗产设计师或者城市设计师来说,不仅仅需要处理好形态的物质要素,更需要解决场所与历史故事之间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就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就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以往城市设计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质形态,但我们需要置身于故事中去了解过去,了解自己,并需要了解新技术对集体记忆的影响。这些集体记忆往往附着在物质性的载体上,然而这些历史性场所已远离它们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通过多种路径与方法,来建构语境激活人、场所及其隐含的故事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于城市设计师或者建筑师来说,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必须意识到使用者的情感依赖与文化认同,要善于激活既有的记忆场所,并鼓励使用者重新定义场所功能和赋予既有场所新信息的能力。
通过社区故事论坛网站、视听节目数字化产品等现代技术再现各种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
美国学者马修·波特格从景观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与场所故事关联的多样化的记忆要素与修辞策略:唤起对过去回忆的地方象征物、作为土地记忆的装置、神话故事、口述历史中的记忆等。一些城市管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通过主题策划与艺术展示等策略来再现各种社区的历史故事,唤醒场所变迁中那些被遗忘的集体记忆,促进社区居民对于记忆场所的感知认同。这些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载体为建构日常生活场所中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彼得·冯·门施从多媒体艺术角度总结了一系列“寻找集体记忆与归属”的策略。例如阿姆斯特丹的情感城市互动地图通过若干主题将特定的记忆场所与关联的故事整合起来,让市民分享集体记忆。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故事论坛网站、视听节目数字化产品等现代技术再现各种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这些灵活的策略为居民提供重现“集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渠道。
拯救与活化记忆场所需要相应的运作机制与法规。如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规定了历史性开放空间的分类保护技术与开发控制管理条例。对于申请拆迁的场所、建筑与其利益相关者、拆迁作业单位、审查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也就是说,要拆除改造一个场所或者建筑是非常慎重的;对于需要保护的对象有明确的保留、维护、修缮更新的设计导则,包括场地既有的界面材料、色彩、痕迹、设施的维护等;对于记忆场所周边增建的建筑则有严格的视廊保护要求及其对于场地需做出贡献的指标,如提供开放空间的面积、公共文化艺术的投资比例等;辅之以强有力的法律,使得这些设计导则与规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
>> 链 接
记忆场所
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历史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1978年在编写《新史学》中提出来的。诺哈在研究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发现,历史遗留的地方空间对于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有非常大的贡献。于是他主张通过研究碎化的记忆场所来拯救残存的民族记忆与集体记忆,找回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他在1984年—1992年之间编辑了《记忆场所·共和国》、《记忆场所·民族》和《记忆场所·统一多元的法兰西》等三部宏大著作,使得记忆场所这一概念在欧洲广为传播,衍生了“统一欧洲的记忆场所”、“德国的记忆场所”等概念。毫无疑问,记忆场所对于全球化语境中国家与民族认同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 案 例
卡姆登水闸市场
英国伦敦地方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文化战略层面划定战略性功能区域;鼓励自下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充满文化多样性/人情味的社区场所,拯救街道生活,进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建构地域文化认同。位于伦敦西部的卡姆登市场就是一个典范。这一跳蚤市场最初形成于1974年,水闸沿岸的废弃车间、码头庭院被重新利用,自发形成了手工业车间以及特色小市场(廉价的服装、手工品等)。继而,围绕水闸市场不断拓展零售、休闲娱乐、媒体文化创意以及居住等功能。到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旧建筑被再利用为创意工坊、商店与文化设施;新增了一些多层综合楼;拓宽了连接地铁与市场之间的步行系统;增设了跨河步行桥以及一些休息椅等景观设施。新千年之后,这一街区开始向欧洲推广介绍,获得了积极评价。这种渐进式的更新模式被英国环境部认为是城市更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能够在复兴地方文化的同时促进街区的经济复兴。现在这一街区充满活力,尤其是在周末,人流如织。卡姆登市场虽然没有伦敦塔桥、皇家公园等文化遗产景点的知名度,也没有贵族化或者先锋的都市建筑与设施,但是深受中下层伦敦市民与游客喜爱。其原因有二,一是丰富多样、价廉物美的文化创意商品,二是沿着运河滨水空间可以欣赏到独一无二的水闸风景、传统水上生活及其可识别的地域文化。
除了这种传统物质性的活化再利用策略之外,伦敦还通过公共机构组织、公共项目策划对各类多层次的记忆场所网络进行系统诠释与传播。例如,由地方权威、图书馆与博物馆组成合作联盟,创建历史水道码头等主题性记忆场所的信息网络平台,让市民与游客共享集体记忆;再如,伦敦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向导电话”公共服务项目,即让市民或游客通过移动电话拨打特定号码来了解相应场所的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