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文物工作创新发展实践,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要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为建设文化遗产强国贡献力量。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科学把握和准确判断,鲜明昭示了党和国家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必将进入新的阶段。
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建设文化遗产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保护人类共有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连、一脉相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大国。然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还算不上文化遗产强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让源远流长的世界文明古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成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思想的源泉、发展的动力,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文物事业发展进程,建设与我国丰厚文化遗产资源相匹配,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文化遗产强国,肩负起一个文明古国、世界大国的历史责任。
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建设文化遗产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深呼唤。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物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全社会关注、参与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物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挥,加快文物事业和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文物事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方面;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社会、惠及民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文物事业发展进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相吻合、与世界文明古国地位相符合的文化遗产强国,肩负起人民的重托,民族的责任。
文物事业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密不可分,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密不可分,与维护国家主权、捍卫领土完整密不可分。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布局,顺应人民群众共同心声和热切期盼,契合我国文明古国的国家形象,也是一个负责任文化遗产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文化遗产强国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智慧力量。
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建设文化遗产强国,对于文物工作而言,就是要使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科学保护,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普及弘扬、传承发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成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服务当代、惠及民生,传承后代、泽被子孙,既是全社会应有的文化自觉,也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尽的职责担当。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准确把握我国文物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提高对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不断提高文物工作的科学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中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遗产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