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0多年风雨的江汉关即将变身博物馆,昨天起,本报开始征集与这座大楼相关联的历史记忆。江汉关博物馆筹建处的负责人表示,从办公场所转为免费参观的博物馆,江汉关将“修旧如旧”,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也将再次由机械大钟奏响。(7月18日《武汉晚报》)
“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自1924年江汉关大楼落成一来,它无疑是武汉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著名见证者之一。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江汉关也被视为武汉的城市标志。这样重要的建筑在此时转变为一座博物馆,更增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在向人们展示近代化进程记忆的同时,江汉关大楼也会以新的身份继续见证武汉未来的城市发展。
江汉关的“华丽转身”实际上容易勾起两个方面的话题。一是现代城市在大面积的扩张和拆迁改造当中,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和延续重要历史建筑的存在。单纯的维持老建筑及其周边的原生态环境是一条道路,但在繁华的都市生活和较为复杂的产权关系背后,这条路并不好走,它更适应于整体性的村落或小镇。在大城市中,选择保持建筑外观不变,重新定位其内部功能的再利用,应当会更加贴近实际。城市老建筑寻求新生,不妨在基础性的限制保护之上,鼓励人们去使用它,这样才会有具体的人去关心和维护。江汉关变身博物馆能否成为这种典范,值得关注。
另一个话题,是城市的记忆如何留存与传承。城市记忆是特定人群的集体记忆,它与地形地貌、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等等息息相关,但若失去了附着其上的故事、情感和寄托,这样的记忆显然并不完整,也缺乏生命力。就拿江汉关来说,它是多少老武汉人回忆过往的时空坐标!所以说建筑功能的转变也一定要与人们的记忆和情感相衔接、重叠,这样才能把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传递下去,而不至于断档。试想,如果把江汉关改造成电影院或商业场所,房子虽然可以不改变,但城市的记忆一定会失去。
江汉关博物馆征集文物,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怀旧,也可以认为是城市对自身定位的再确认。我们希望,武汉能找到更多切合实际的办法,珍惜重要的历史建筑;同时尊重人们的城市记忆,保住人文脉络,进而增添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