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揭示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轨迹。从物质角度看,旧城本身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具象的实证,并为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作出贡献;从精神的角度看,旧城保护能够培养人们对自然与自身文化的敬畏与尊重,是精神的升华和文明的进步。
记者日前从“第21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上了解到,“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从“内涵、外延、重点、全面”等方面入手,探索“小规模渐进式”的人口疏解方式,推动旧城整体保护,建立“十二五”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库,让旧城形成“一轴一线一带”的保护格局,实现“更强的保护力度、更广的保护范围、更高的保护水平”的保护目标。
新增3片保护区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人介绍,2002年,《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颁布,首次提出要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实行“院落划分、用地调整、人口密度分类、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等保护方式。2004年,编制《北京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风貌保护和高度控制。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旧城保护工作,近期将颁布《北京第三批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这次规划新增加了东城区新太仓、东四南大街和西城区南闹市口3片保护区,将严格控制这些区域的开发与利用。
新太仓胡同地区位于东城区东北部,是明时北京的粮仓之一,清朝时粮仓废弃,变为民居,至今该地区仍以民居为主;东四南大街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主要建筑古迹有东四清真寺,现在是商业繁华地段,人流量非常大;西城区南闹市口借助闹市口而兴起,现有很多金融机构汇聚于此,是有名的商业集散地。这3个片区都与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片区相邻,因此,这次规划可谓是原有保护规划的延伸。规划出台后,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增至33片。
扩大4片保护区范围
《北京第三批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不仅新增了3片保护区,而且还扩大了什刹海、国子监、皇城、北锣鼓巷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使北京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总占地面积达到了414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