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首钢老厂区将被划分为工业主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区、总部经济区和综合配套区等五大功能区,对工业遗存以区域保留或单体性保留两种方式进行保护。
从天安门出发,沿着长安街西行17公里,就到了位于石景山南麓、永定河畔的首都钢铁集团旧址。
4月15日,记者随“2013中英高校工业遗产建筑设计合作项目”的师生们来到这里,看到盖着绿色琉璃瓦的仿古大门外人来车往,但穿过厂门,越往里走行人便越少。到了厂区西北部的旧工业区,则是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
2011年1月14日上午,首钢高炉的烈焰慢慢熄灭,转炉的钢花渐渐暗淡,十里钢城不再机器轰鸣、浓烟滚滚。从这一天起,首钢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这标志着具有91年历史的首钢进入了全新的转型发展阶段。
搬到河北曹妃甸的首钢,将大量的设备、厂房等工业遗存留在了原址上,由于首钢厂区大部分建筑设施目前尚能使用,且不能随厂迁往新址,对其如何处理,也就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遗址变身博物馆
据首钢总公司发展研究院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初德和介绍,眼下,留在首钢老厂区的工业遗存有10处以上,包括高炉夕照、群名塔影、焦炉冰场等等。
此外,在第二炼钢厂北侧,还可以利用废旧钢板、钢锭等打造一个以钢为主题的广场,突出了首钢的地域特色;工业区东南部也有卸车机、龙门吊、铁轨等工业设施,可成为首钢旧工业区东南部的新景观。
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首钢停产后,对于厂区内老办公楼、老设备的拆除将采取慎重的态度。具有标志性、历史性和饱含职工情感的建筑或设备,其中包括高炉、空气分离塔、红楼、厂东门等,将予以保留,预计保留遗存将达到30多处。
“首钢厂区内的石景山上下有古井、雍正御制碑等三处古迹,均属于石景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文物的建筑肯定要保留。”朱继民说,同时,具有标志性、历史性和职工对其有情感的建筑或设备,其中包括高炉、空气分离塔、红楼、厂东门等,将予以保留,“对内部进行改造后进行再利用,比如做潜水罐,做攀岩设备,有的还可以做咖啡馆。”
朱继民透露,具有标志性符号的炼铁厂3号高炉,拟通过改扩建,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首钢工业博物馆,一座拥有厚重工业历史的遗址将以博物馆的形式继续为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今后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炼钢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可以让市民前来参观。”朱继民说。
新版《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也提出,首钢石景山原址将进行工业遗产保护,36项工业资源纳入了强制保留的范围,40余项被列入建议保留范围。
工业遗产正日益稀少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和物流方式的变化调整,欧美城市发展逐渐进入“后工业”时期。其突出标志是,城市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发展动力,而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再生。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介绍,这时的人们发现,那些数百年前遗留下来的老工业区并非一定与现代城市生活要求相悖,它们的存在反而为城市增加了场所感和历史感。
人们认识到,工业遗产——工厂、厂矿、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等,也曾是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作为物质地标,它们同样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显然,如果没有这样的进程,就没有今天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作为逆工业化过程的结果,它们变得日益稀少。”徐宗威介绍,从世界范围看,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在上升。特别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再生等产业建筑及地段改造的成功案例,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引发了世界建筑同行的进一步关注。
德国的“鲁尔”钢铁城公园曾经是一个以经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1968年,德国开始对这里进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高科技产业,并且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改造后的鲁尔风景优美,拥有5座大型公园,旧工厂成了展览馆,被淘汰的设备变成了攀岩训练场和潜水训练基地,工业旅游得到发展。
目前虽然“工业遗产”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确定,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术语已被普遍接受。在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工业遗产保护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