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牵动着人们的乡情,“家乡”的保护又有多少人在参与?26日中国名镇名村论坛在“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疾呼古城镇保护需要普及,全民参与,留住乡愁。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将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同济大学伍江教授认为,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为古城镇及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每一天都面临着遗产消失,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但中国的古建保护技术专业储备非常薄弱,每年的专业毕业生也就10多个人,缺乏系统的专业研究。照搬国外的成功案例又不适应中国城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如何实现长足发展,亟待探讨。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是要世代相传,不能只是专家一头热”与会专家痛心疾首,古城镇要真正保护好还需全民参与。同济大学邵甬教授以皖南古村落与法国弗朗什·孔泰乡村旅游发展对比为例,认为古城镇遗产保护的越好越有竞争力,只有古城镇的居民自主投身保护、经营和管理,才能赋予古村落更多生命力,百姓才能得实惠。
“古镇保护之父”阮仪三盛赞中国城镇化建设强调“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是大智慧。“现在每天约有70个自然村落在消失,保住山水古建重要,但乡情更不能丢”。乡愁包含着祖辈人与人的亲情关系,是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那一栋栋老房子里演绎着多少平凡生动的故事,有着多么厚重的遗韵。江南因水成镇、因水成街、因水建房,这是特定的历史地域文化的产物,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生产生活发展,这才是我们真正要保护的东西,而非复制表象。”阮仪三说。
“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保护遗产和经济发展关系,不能为求经济发展而盲目破坏古城镇的历史格局及风貌,不能盲目迁并,不能拆旧建新、千篇一律,否则,古城镇将不复存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名城名镇名村处处长郑文良表示。
郑文良介绍,今年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178个镇村是历次评选最多的一批,目前全国有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历史文化名村276个,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名镇名村的文化资源发掘和生态保护,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法规建设,大力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中国名镇名村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通过聚焦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30年来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和名城名镇名村代表共同参加,为中国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创立一个交流平台,从而推动中国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