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现场推进会昨天(23日,下同)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杜飞进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本市目前腾退了老旧厂房242处,约7成处于待开发状态,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金山银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已经融入城市的血脉和居民的生活,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对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老旧厂房该保则保,不能拆占。
腾退老旧厂房约7成待开发
杜飞进表示,北京正处在转型期,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要特别重视城市修补和街区生态修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保护老旧厂房,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北京的老旧厂房是北京工业发展的缩影,浓缩了丰富的时代气息,是展现工业文化的窗口,北京工业厂房变迁经历了3个阶段: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新建了很多工厂,形成石景山、清河、酒仙桥等10大工业区。改革开放到2000年,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陆续搬出,大量厂房腾退出来。进入21世纪后,大批老旧厂房如何利用摆上了议事日程。
随着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推进腾笼换鸟是大势所趋。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全市目前各区腾退老旧厂房242个,总占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138万平方米,两者合起来不到总数的30%,这意味着北京的老旧厂房还有七成左右处于待开发状态。以石景山为例,待转型开发的老旧厂房面积占到全市的43%。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进行,这些数据可能还会有新的变化。历史地看,北京这样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
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金山银山
杜飞进介绍,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它就是我们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作为工业化进程和工业文明的标志,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和居民的生活。有的工业厂区废弃后,被掠夺式地开发,一些地标性的老旧厂房遭到拆除,这意味着一段城市历史出现空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空间利用问题,涉及如何对待北京的工业发展史,如何对待城市曾经走过的路。老旧厂房保护不好会有很多遗憾,利用好了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还能进一步发挥它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建筑美学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价值。
杜飞进强调,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的金山银山,老旧厂房保护利用要落实市委书记蔡奇“该保则保、不能拆占”的要求,将保护性利用和创新性改造结合起来。对于首都来说,城市的变迁有舍有得,随着工业外迁和腾退,留下的老旧厂房成片成群,空着的场地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是丰富的宝藏,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是首都城市更新的一次自我革命,有无限可能。利用这些空间做什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价值,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老旧厂房利用的重要方向是发展公共文化
北京的老旧厂房到底怎么用?杜飞进表示,各个部门都有好多想法,但利用它拓展文化空间已经成为了共识,要多往文化上使劲,多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政府部门认为这样既避免拆迁新建的高成本投入,又避免自然资源高强度开发,同时和城市定位相匹配。老旧厂房的产权方也认为,这样不仅能保留记忆,更能再造辉煌。文化机构也看好,因为它提供了富有历史气息的工作空间,工业厂房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文化机构创作的重要场所,很多文化机构对此情有独钟。广大市民也看好,因为多了文化去处。
北京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但公共文化空间还很不够。老旧厂房经过改造,变成观光、展示、娱乐空间。所以其保护利用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发展公共文化,比如文化馆、小剧场、实体书店、体育设施等等,文化设施的增加也将增添区域文化多样性。
为老旧厂房利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
杜飞进介绍,北京对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目前主要有3种模式,产权方主导的改建,产权方与专业机构合作改建,政府主导改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协同和政策创新都有不足、全市没有这方面的统一部署、老旧厂房土地性质权属方都较复杂、政府和企业的诉求有时不一样、运营水平有待提升等。
杜飞进强调,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要加强统筹,市级层面要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要制定出台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要推动落实,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细则,力争覆盖老旧厂房保护、改造、建设、管理等方面,各区要着手把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程,合理规划转型方案,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此外,要补齐工作短板,完成好分类认定、设计利用等,把可利用的老旧厂房项目清单、基础数据向社会公布,引导各方资源对接,研究制定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标准,因地制宜确立保护利用方向和模式,注重差异化错位发展,避免一拥而上造成同质化。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国有企业、民营资本进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