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镇化过程加快的当下,江南城镇史是一个具有现实关怀的论题,也是一个可以促进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论题。齐书深说:“通过历年来的文化积累和传播工作,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区域文明的挖掘与传承,以出版为平台,不仅仅是在保存一份历史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编写、出版的过程中,提炼出符合当代发展的元素,并加以改造和提升,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使传统文明能够跨越时空再度发挥作用。”
从长时段角度研究江南城镇的发展演变
“《江南城镇通史》是迄今为止中外学界首部对江南城镇发展历史作系统考察和分析,并将城市与市镇视为统一体系的专门性通史。”《江南城镇通史》主编、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国灿如是说。
他提到,江南历来是中国城镇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唐宋以降,江南地区不仅一直走在全国城镇发展的前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城镇发展的历史方向。近二三十年来,中外学界围绕江南城镇史的研究十分活跃,成果丰硕,但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断代性或专题性研究,从长时段的角度对江南城镇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发展道路的探索相对薄弱。
“我们编撰《江南城镇通史》,正是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打破时段分割和层面分割的既有思路,形成贯通历史全程的认识体系。”
陈国灿表示,《江南城镇通史》的研究思路构建因此特别注重三点:一是历史贯通。尽管分为先秦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前期、晚清和民国七卷,但各卷在分析和认识江南城镇过程中都是基于江南城镇发展全过程的视角,将每年时段置于全过程之中,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断代研究简单组合的倾向;
二是立体剖析,对江南城镇发展演变的分析不是停留于过程性描述,而是注重对城镇形态、城镇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多层面考察,从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不同层面来把握其内在机理和时代特征;
三是内外结合。“我们努力避免就城镇而谈城镇的封闭思维,将城镇与江南区域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认识。一方面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认识城镇发展的时代基础,另一方面基于城镇与社会的内在关系,分析城镇发展所带来的江南区域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历史道路的调整。”
在熊月之看来,通史撰写往往有很高的难度,好的通史要做到“三通”:上下连通、左右旁通、融会贯通。“上下连通是说不同时段主线清晰、一脉相承,左右旁通是说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互相呼应,全书融会贯通要求它气韵一致,浑然一体。”
而通史撰写也有“三难”。“一是人才难觅,二是质量和进度难以平衡,三是体例难以一致。”熊月之说,“但这三条,《江南城镇通史》都做到了。”
10月14至15日,中国城市史研究高端峰会也同步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就江南区域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范式等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并进行分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