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规划师制定了宏伟的规划,却在实施过程中缺席
城市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的政府、企业、市民相互学习,互相了解经验和当地情况、需求和承诺、失败和教训。城市规划师虽然都是制定宏伟规划的艺术家,却很少能参与规划的实施过程。他们所制定的规划,严格意义上来讲,大都服务于开发商而非市民。制定这样的规划成果,既没有未来的居民和企业参与,也没有经过开放式讨论。
中国的城市规划仍旧依赖于精心设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既不是空间信息和数据集合,也不是目标和任务的目录,更不是阐述何时何地做什么的政府工作任务摘要。
城市规划也不等同于土地利用规划,因为在参与经济活动方和地方政府表现出不同诉求时,仅仅对空间在功能上加以定义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土地利用规划肯定不能作为规划实施的蓝图,而应是指导未来社区活动发展的路线图。一旦城市发展愿景通过了政府和公众的公开讨论,并获得一致同意,就需要路线图来诠释并指明实现愿景的路径和方法。
任何规划方案反映的都只是该地区一定时间段内的政治及社会经济状况,战略规划同样也需要进行修订和更新。规划的实施情况需要由内部和外部的观察者持续监督,制定系统性的指标体系(不仅仅包括GDP),并长期收集各类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当然,这种过程导向的规划方法是需要在大学里教给学生的。仅仅学习如何制作漂亮的PPT以取悦地方政府和领导,显然无法适应未来的需求。
交通规划师和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师在充分考虑功能结构的基础上,主导着城市形态的塑造。虽然中国的规划师在用宏伟的蓝图描绘城市的发展远景,用易懂的符号简化复杂的城市组成,用诗意的语言打造城市品牌等方面,可谓世界冠军,但在已制定的城市愿景中,仍多以强调城市功能结构为主,清晰的以人为本的内容却几乎缺位。
4.城市更新服务于开发商而非居民
为开发商服务的城市更新,拆除既有城区(如胡同、城中村或老旧小区),以完成城市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这是导致城市特色缺失的主要原因。虽然这背后有着重要的经济方面的考虑,也通常和土地增值直接相关。但开发一片整理完备、不再关乎旧有用途以及原住居民的土地,比费时费力地更新城区,并给老房子安装新设备更省时省力,更有利可图。
城市更新的过程,需要市民、本地商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参与。一旦厘清需求结构,城市更新里的重要问题便不再是法律问题。不过,一些城市开始意识到历史建筑的价值,这种思潮开始渗透并影响城市发展的模式。同时,城市特色的缺失以及城中村原住民的抵抗与坚持,也让大规模的拆迁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即便如此,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政策并放慢城市更新的脚步,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欧洲城市,让市民参与城市再开发和住房更新项目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常规方式,当然前提是土地利用的相关法规和执行措施已形成成熟的体制,业主的权利受到法律和维权律师的有力保障,媒体对地方规划程序形成有力监督。不过,也必须承认,在欧洲,时间的压力确实小一些。
5.对机动车无条件的让步
在21世纪的中国,汽车比人重要。每个家庭都希望能够拥有汽车,这大大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市民对汽车高涨的消费欲望以及汽车行业的强大势力,使得该行业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的政策领域之一,而大政府的模式助推了该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也毫不令人失望,带来了可观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工业化国家的地位。也正因如此,无论刻意与否,汽车行业都在引领或主导城市规划工作。
交通规划师和建筑师也乐意接受这种对于汽车的无条件让步。为确保城市中汽车出行的便利度,他们规划了通达的环路和路网并拓宽了马路,同时缩减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停车所占据的空间,拆除了村庄以建造立交。可以说,为了实现全社会对汽车所怀有的梦想,他们竭尽所能优化汽车交通的出行环境。然而建造的道路越多,对道路的使用率和交通量也会越高,拥堵和污染的情况就越严重。这就导致在中国很多大城市,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拥堵的道路上。
交通用地以外的公共空间正在消失或被私有化。年纪大的人似乎并不介意,也并不执着于捍卫自己在公共空间里的传统领地。年轻人也并不会因此而烦恼,因为他们愿意为了提升自己的消费能力而花更多的时间工作。
但希望还是有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的成功有可能会促使创意丰富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甚至是开发商重新思考过时的规划方式,激发新颖的城市村落的设计灵感,让大城市回到50年前职住混合、自行车和步行大行其道的中国。以功能分区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21世纪已日趋过时。因为功能分区所反映的是大规模工业化的旧模式,而数字化革命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带来的是新的机会。
6.隐藏在品牌、口号和数字背后的力量
中国的规划界十分痴迷于品牌、口号和数字。过去是创意城市和生态城市,现在是海绵城市和知识城市。那么未来是什么?
这种城市发展的流行语充斥在整个政府部门的语境中。规划行业和城市宣传机构在展示城市发展策略时,都要冠上一个说法。外加大众媒体的加持,所有人似乎都认为如果加上主流口号,城市发展策略肯定更叫座,即使所谓的创意城市事实上可能并不具有创意,而生态和智慧城市,也并不够可持续和智慧。
中央政府、建筑师和规划师、城市宣传机构和大众媒体所宣传的主流城市愿景,大多源自欧洲。众所周知,这类城市愿景的主要作用是取悦地方政府、吸引政策资金或招商引资。
无论是可持续城市、创意城市、智慧城市,还是海绵城市,这些愿景除了弥补过去城市政策领域的缺口、响应中央部委对城市未来的部分政策路径外,并不适合作为城市发展的路径。有趣的是,新加坡经常会被作为城市发展的典范,并且与新加坡的合作本身也被看作城市品牌的一部分,尽管复制新加坡模式并不是个好主意,并且没有一个中国城市可以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