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昆兹曼/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 刘源 译
《国际城市规划》杂志邀请我分享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观察和思考,这个任务我接受得多少有些犹豫。因为近20年来,我虽然不断到中国工作,但始终觉得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城市发展制度的理解趋于片面,对于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挑战,我的阅读范围也仅限于英文出版物。本文所列举的观点既不是研究的结论,也无数据支撑。这些观点大部分源于我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偶然获取的项目材料、一些碎片化的阅读、中西方的报纸,以及专业和学术期刊中的文献。

2017年9月20日,北京,海淀区四季青桥南正在拆除的违法建筑。 视觉中国 图
以下,我将聚焦八个主题,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1.时间的压力
时间,在21世纪变成了珍贵的商品。在一个必须要随时待命的社会里,为了能够优化对于人、产业和服务的时间管理,政府和企业被迫投资于任何可以提升出行效率、加快沟通速度、加速生产流程和服务供应的基础设施,例如高铁、高速公路、大数据和通信,或仅仅是消费快餐。压力、过度疲劳、肥胖,成了发展趋势下不可避免的现象。越来越多家庭的生活品质在不断下降。
高速社会所带来的无法承受之重,使得人们开始寻找平衡之道。他们开始追求慢食、瑜伽、太极,崇尚简单的寺院生活,甚至不惜逃离忙碌的生活,为参加冥想课程专门规划假期,短至一周、一个月,长至一年。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咨询师为他们提供建议。尽管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仍旧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似乎,谁也没有时间关注城市长期的发展愿景,也没有时间思考如何提升生活品质。要知道,除了消费以外,生活品质还意味着自然环境的品质、洁净的空气和水、食品的安全、休闲场地和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以及是否有时间和家人朋友共处、学习、享受在自然美景中徜徉。
在如今的中国,时间总是不够。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快速的城镇化成为中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市场导向的政策、全球化进程、新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追求效率和竞争力,都加速了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步伐。因此,城市的扩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都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没时间总结过往项目的经验教训,或做在地研究,或进行规划师的能力建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当地居民、商业企业、新移民一起参与规划。但城市发展终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发展战略应该为这样的发展和生活方式做好应对准备。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在快速发展和慢节奏生活之间,也需要一种平衡。
2.逐渐消失的城市特色
快速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留给城市太多时间塑造地方特色。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设计并提升城市特色实在是件难事。所谓城市特色,通常是建立在地方文化、宗教、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所有模式以及城市建造者(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影响之上的。此外,城市特色还会反映在当地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中。
过去,建筑并非由建筑师所设计,而是由木匠和泥瓦匠直接建造。他们又将其建造法式和选材知识代代相传。这些建造师们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十分了解,也知道用户的生活模式和使用需求。在彼时,中国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可以看到这类营造模式的应用,如今即便在大城市逐渐失去了市场,但在中国的某些地方仍旧被传承着。
除了少数得益于当地景观特色、历史文化积淀的小城区外,大部分中国城市看上去大同小异,都建有几座或多或少有点吸引力的高层建筑,其间纵横交错着宽阔的交通廊道。辨别城市特色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些城市,如南京,建设了类似于迪士尼乐园式的娱乐区。各式各样的商店、餐馆、咖啡店、画廊以及少数四合院式的高端住宅齐聚于此。这些新近建造起来的所谓的“创意之岛”,仅保留了很少的历史结构,却深受年轻人和外国游客的喜爱。这些精致的风景画片,虽然为原本并不宜人的城市环境增添了些许亮点,却无法为城市整体的特色塑造带来更多贡献。与之相似的还有少数商业地产开发商复制欧洲特色的项目(例如哈尔施塔特小镇、泰晤士小镇),但这也无法成为中国城市特色的新样本。
同样的,市长们邀请世界顶级建筑师创作城市地标建筑,也并不是打造城市特色的合适之选。地标建筑可能在招商手册上极具辨识度,但对于塑造城市特色来说,这样的项目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全球城市中出现。很多欧洲城市的老城区,都是经历了上百年才形成了其吸引游客的特色。反而那些郊区化的欧洲大城市,如巴黎、柏林、米兰,并不特别有魅力。
在大城市里塑造新的特色并非易事。大城市需要快速接纳上百万移民人口,这样的压力使得城市没有时间去考虑如何树立特色。特色的形成需要比10年、20年更长。城市特色的塑造也需要市民参与。因为城市建设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涤荡,并充分融合居住其中的人们的智慧。否则,所谓的特色就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或是一个包装精美的玩偶,抑或是一个衣着华丽但缺少灵魂的人体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