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遭受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在无情的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奋力抗争的精神,昭示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今年汶川地震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宋春华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
这要求我们除了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加强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测外,还要提高防震抗震的能力,有效地减轻灾害的程度。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对教育建筑质量,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提高了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加强建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是提高建筑质量的途径之一,这需要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要认真总结“北川模式”,发挥好其在灾后重建和新城建设中的样本作用。“北川模式”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其他新城、新区以及老区、旧城的更新改造也都有借鉴意义。关于“北川模式”,有三点较深的体会:
一是规划作为建设和管理的龙头,要切实起到统领和“拿总”的作用。北川的重建千头万绪,又涉及各地援建和本地政府、部门等多层关系,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十分重要。沿袭传统的体制和原有的作法很难适应重建要求。北川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从新县城的选址到总规、详规以及重要节点地段的城市设计,都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担纲“拿总”、领衔协调。
在北川重建工作中,成立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与绵阳市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山东援建北川工作前线指挥部形成了应对灾后重建时期全面快速工作的“三指” 联动工作机制。其中,中规院前线指挥部以“一个漏斗”的工作模式,通过统筹规划设计、服务项目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监督规划实施,为新县城建设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把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是依靠制度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好学术团体的技术支撑作用。北川新县城虽然规模不大,但目标高、影响大。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新县城要实现“安全、宜居、繁荣、特色、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力求使其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文化遗产标志”。
为了高水平地实现这些目标,强有力的官方组织协调还应该表现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调动起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包括要发挥好相关学术团体的作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倾情奉献。当新北川的总体规划得到批复、城市格局已经确定之后,更多专业和多种技术层面的介入,形成多“兵种” 联合攻坚的局面,尤其是重要地段和节点的城市设计及重要的带有标志性的公共建筑的单体设计,需要引进大量建筑专业人才。
三是一座优秀的城市,必须有积极的设计引领。新北川的重建创造了建城史的奇绩,永昌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优秀案例。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政府有力的调控、参与单位的艰辛努力、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援等,就专业和技术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有积极的设计引领。
总之,通过实践,探索出了灾后重建与新城建设的“北川模式”,其内涵十分丰富,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北川模式”在其后的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再度被应用。在玉树结古镇恢复重建中,又留下了一批建筑大师的优秀作品。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成为结古镇的新地标。